二三阅读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阅读 > 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 番外三 徐氏春秋

番外三 徐氏春秋

番外三 徐氏春秋 (第1/2页)

岁月如梭,白驹过隙。
  
  越王徐闻薨逝数十寒暑,然其赫赫威名仍在大明山河间传唱。
  
  三街六巷的茶楼酒肆,白发老翁说起"定海神针"的典故,总要捋须长叹;
  
  边关戍卒遥望星斗,仍以"越王星"辨位导航。
  
  这位传奇人物的功业,早已化作朱明史册中最耀目的篇章。
  
  隆启四十年,春。
  
  紫禁城,文渊阁。
  
  内阁大学士严嵩执笔修史,正誊录《越王徐闻传》。
  
  忽闻门外脚步声近,抬头见一青袍儒者踱步入内,风骨峻峭,正是新任兵部尚书王守仁。
  
  严嵩搁笔,捋须笑道:“伯安(王守仁字)何故至此?”
  
  王守仁拱手一礼,目光落于案上墨迹未干的史稿,道:“闻严公修《越王世家》,特来一观。”
  
  严嵩叹曰:“越王徐闻,历九朝而不倒,三定社稷,五扶新君,功高震主,然终得善终,实乃异数。”
  
  王守仁凝视史册,忽而轻笑:“严公以为,越王之权术,可学否?”
  
  严嵩沉吟片刻,摇头道:“不可学,越王生逢大世,以孤臣之身,行权臣之事,然其心在天下,非为一己之私,后人若只效其权谋,而无其胸襟,必招祸端。”
  
  王守仁颔首,目光深远:“吾观越王一生,非以权术胜,而以‘知行合一’胜,靖难时运筹帷幄,白沟河救主,非谋略之高,乃决断之速,晚年归隐,不恋权位,非畏谗言,乃知进退,此等人物,百年难遇!”
  
  严嵩闻言,若有所思,提笔于史册末页添注:
  
  “越王徐闻,起于寒微,终极人臣,其智可比张良,其忠不逊诸葛,然权倾朝野而主不疑,功高震主而身不危,非独谋略,亦天数也,后世称颂者,当思其‘国运常稳,百姓安乐’八字遗训,而非效其权柄。”
  
  王守仁览毕,抚掌而笑:“严公此评,可谓公允!”
  
  ......
  
  不过,对于徐闻的身份定位,礼部尚书夏言有不同见解。
  
  他认为,徐闻其孙徐煌,于海外征服殷洲,立国大越,已尊徐闻为太祖高皇帝,朝廷也承认了此事,不应该再以越王相称,而应称其为“越太祖”。
  
  严嵩不同意,《越王世家》是他领头编写的,刚编成就要改名?岂不打脸?
  
  “徐闻一生,辅佐大明,功勋赫赫,英名永存,他之于大明,堪称定海神针,其薨逝后,是以越王身份下葬,于长陵太宗为伴,岂能称其为越太祖?”
  
  严嵩眉头轻挑,笑道:“若真以越太祖之名,徐闻于九泉之下如何面对我大明历代先帝?先帝们又如何看他?”
  
  礼部尚书夏言无言以对。
  
  也是,越王不一定想要越太祖的名号。
  
  他这一辈子,都奉献给了大明,或许只愿做大明的臣子吧!
  
  夏言沉默片刻,方才开口:“老越王确实是国之栋梁,然其死后,徐家之兴,并未因此停滞。”
  
  严嵩摇头苦笑:“徐家后代,如今可不得了,光是今年谴使朝贡的,就有十六国!”
  
  “这么多?”
  
  夏言听得神色一变,眼中透出一抹惊讶。
  
  越王后人,不止徐煌一人在海外立国,足足有十六个!
  
  但其他大多只是称王,只有徐煌一人称帝。
  
  “真不愧为徐家遗风,才俊无双,实为徐家后继有人,实为大明之福!”
  
  夏言感慨道。
  
  严嵩点点头,沉默片刻,目光远眺:“若论辅佐江山之力,徐闻可为后代楷模,其才兼文武,既有治国之智,又具征伐之勇,堪称两千年来难得之人物!”
  
  此时,二人正于大明宫廷议事,窗外微风拂过,秋意渐浓。
  
  两人一番话语,不禁让周围官员皆感到十分敬佩。
  
  时至今日,徐闻之死,已过去数十年。
  
  然徐家之辉煌,依旧在人们口中传颂,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世家!
  
  ......
  
  皇熙三十年,仲夏之月,京师徐氏宗祠。
  
  香烟袅袅,钟磬悠扬。
  
  当代越王徐骁身着玄端冕服,手持白玉圭,率三百宗亲子弟肃立祠前,祭拜越王徐闻薨逝百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