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代码与心跳的交响 (第1/2页)
术后出了手术室已是清晨,江城市人民医院的住院楼还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
昨夜那场惊心动魄的心脏搭桥手术仿佛还在众人脑海中回荡,林修远的名字一夜之间传遍了医院上下。
他以实习生的身份,在关键时刻力排众议,成功将一名濒临死亡的患者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回到宿舍时,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
窗外的世界依旧沉睡,而林修远的精神却异常亢奋。
他没有丝毫倦意,眼中闪烁着只有他自己才懂的光芒,这是属于他的时代即将开启的前奏。
他坐到书桌前,熟练地打开笔记本电脑,进入系统后,迅速调出了昨晚创建的文档——《智能诊断系统·本地化部署构想》。
鼠标轻点,文档缓缓展开,代码结构清晰明了,虽然只是最基础的框架,但每一个变量命名、函数接口都带着前世的记忆与未来的技术影子。
林修远的手指在键盘上轻轻敲击,思绪如潮水般涌入脑海。
他回忆起昨夜手术中那位老年患者的各项数据变化: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那些细节此刻如同高清画面般在他脑海中重现。
他快速在算法核心模块中添加了一组新的判断参数,用以模拟突发性心脏供血不足的早期预警机制。
“如果这套系统能早点完成,也许就能避免很多误诊。”他在心中默念。
这时,门外传来一阵轻微的敲门声。
林修远一愣,旋即起身开门。
门口站着的是苏晚照,她手中端着一个保温盒,脸上带着些许疲惫,却又透着温柔的笑意。
“我猜你肯定还没吃东西。”她轻声道,语气里有责备,更多的却是心疼。
林修远接过保温盒,热气腾腾的粥香扑鼻而来,肚子这才发出一声微弱的抗议。
“谢谢你。”他低声说了一句,转身把盒子放在桌上,继续盯着屏幕。
苏晚照站在身后,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流和不断跳动的代码行,忍不住问道:“你在做些什么?看起来好像很复杂。”
林修远抬头看了她一眼,眼神中有一丝难得的柔和。
“我在构建一个辅助诊断模型。”他说,“它能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生命体征变化,自动分析最可能的病因,并给出优先处理建议。”
苏晚照听得似懂非懂,但她并没有打断,而是认真地听着。
“比如昨晚那位病人,其实他最初的主诉是胸闷,但常规检查都没发现问题,所以大家都觉得是胃病或者神经官能症。但我通过观察他的呼吸频率、皮肤颜色变化,结合他过去十年的病历记录,推测出是冠状动脉堵塞的早期迹象。这套系统,就是要把这种经验转化为数据模型,让其他医生也能迅速做出正确判断。”
苏晚照点了点头,虽不能完全理解,但她从林修远的话语中听出了一种坚定与执着。
“听起来……真的很厉害。”她由衷地说。
林修远微微一笑,没再说话,而是继续埋头编写代码。
时间在飞速流逝,窗外的阳光逐渐变得明亮。
林修远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合眼,但他丝毫不觉疲倦。
每一行代码,每一个逻辑链,都在构筑着他未来的医疗帝国基石。
就在这时,手机震动了一下。
林修远瞥了一眼,是一条来自医院内部系统的通知提醒:
【今日上午查房安排】
时间:9:30
地点:三楼心外科病房
带教医师:李建国副主任医师
他皱了皱眉,随即又舒展开来。
“李建国……”他喃喃自语。
这个名字在医院内部并不陌生。
李建国是心外科的资深副主任医师,临床经验丰富,但在学术理念上偏向保守,对新技术一直持怀疑态度。
“看来,今天会有些麻烦。”林修远心想。
但他并未因此停下手中的工作,反而更加专注地投入到代码调试中。
不知过了多久,耳边忽然传来苏晚照的声音:“你已经一天一夜没合眼了。”
林修远抬起头,看见她正站在他身边,目光里满是担忧。
他揉了揉太阳穴,微笑道:“等我把这个逻辑链补完。”
苏晚照沉默片刻,然后轻轻点头:“好,那你记得喝粥。”
说完,她转身离开,留下一室静谧与代码的节奏。
林修远重新戴上耳机,屏蔽外界干扰,全身心投入到开发中。
这一刻,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
而在他不知道的地方,一场关于技术与权威的较量,也悄然拉开序幕。
下午三点,查房结束。
林修远刚走出心外科病房,就被李建国叫住。
“林修远,你那个……那套诊断逻辑,能不能写下来?我想让科室的年轻人也学学。”
林修远微微一怔,随即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