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战术交流团:输出“李云龙经验” (第2/2页)
大家都带着笔记本,眼神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同志们!”
李云龙的开场白一点不客气,“教育长让咱老李来讲讲怎么打鬼子,说实话,咱肚子里没多少墨水,就会点土坷垃里刨食的本事!”
“今天,咱不扯那些理论,就捞干的!”
“捞那些能让你们在战场上少死人、多杀鬼子的干货!”
他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划拉起来:“先说说打伏击!伏击伏击,关键在哪儿?……”
………
李云龙讲得唾沫横飞,手舞足蹈。
台下鸦雀无声,只有笔尖在纸上快速划动的沙沙声。
那些来自各部队的干部们,眼睛瞪得溜圆,生怕错过一个字。
李云龙讲的东西,很多是他们闻所未闻,或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
那些看似“土”的办法,背后是对战场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对有限资源的极致运用。
他详细介绍了独立旅如何建立严密的情报网,依靠地下交通站和可靠的乡亲传递消息;
如何在敌情不明时果断分兵转移,保存有生力量;
如何依靠坚实的群众基础,在鬼子眼皮底下“消失”,让鬼子扑空,然后反过来咬鬼子一口…
“没有老百姓支持,你就是无根浮萍!”
“鬼子一来,两眼一抹黑!所以啊,”
李云龙的声音提高了八度,“当官的要时刻想着老百姓!帮他们种地、挑水、打土匪!别把自己当大爷!”
“你把心掏给老百姓,老百姓就能把命豁出来护着你!这就是咱八路军的根!”
这番话朴实无华,却振聋发聩。
台下许多来自新开辟根据地的干部,深有感触地连连点头。
“战术经验交流团”在延安刮起了一阵强劲的旋风。
李云龙的名字在延安的军事干部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他不再仅仅是那个能打仗的猛将,更成为了一个能将丰富实战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并有效传授的“教官”型指挥员。
后来那些听过他课、参与过他推演和演练的干部们。
回到各自的部队后,将学到的战术方法、群众工作方法等迅速传播应用,在不少地区都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首长多次在内部会议上提到:“李云龙同志这个交流团办得好!”
“把一线指战员用鲜血换来的宝贵经验,变成了全军的财富!这个模式值得推广!”
这种认可,是无形的勋章,比任何嘉奖都更让李云龙感到踏实和满足。
时间在紧张的学习、热烈的交流和忙碌的“教学”中飞快流逝。
转眼间,抗大高级指挥班的学习已近尾声。
这天,李云龙和赵刚刚结束一场关于“敌后游击战争发展趋势”的交流座谈,回到宿舍。
“老赵,你说要是把咱们特战连那本事,再结合点爆破,专门搞鬼子的物资仓库和交通节点…”
话音未落,机要员小跑着送来了两份电报。
第一份是抗大校部的正式通知:“李云龙、赵刚同志:你二人于抗大高级指挥科学习期满,经考核合格,准予结业。特此通知。”
第二份电报则来自八路军总部,落款是副总参谋长:
“李、赵:
欣闻抗大学业已成,甚慰!
晋中敌情有变,日军似有大规模扫荡之征兆。
独立旅乃我晋中中坚,不可一日无主将。
着你二人接电后,即刻结束在延事务,火速返回独立旅驻地,主持军务,准备应对敌之扫荡!
总部对你们在延安的学习与交流成果,深表嘉许。
望将所学所思,运用于新的战斗实践,再立新功!
盼归!”
两份电报,一纸结业证书,一道归建命令。
“老赵!”
“收拾东西!咱们…该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