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真要让朱棣再打一次靖难,未必就能如愿了!! (第1/2页)
建文四年正月。
燕军开始了长驱直入的南下进程,准备直取京都。
这一决定,对于朱棣来说——
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也充满了巨大的风险。
燕军与朝廷大军的对决最终在宿州上演。
此时,盛庸已驻守在山东。
他得悉局势后,立刻指挥军队切断了朱棣的退路。
与此同时,徐辉祖也带着部队急速驰援。
然而,燕军的粮草已被截断。
且被朝廷的精锐部队夹击,面临四面楚歌的困境,几乎陷入绝境。
危急时刻,方孝孺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
方孝孺向朱允炆提出了一个策略。
他认为京师防线薄弱,且没有能打胜仗的将领。
所以建议调回徐辉祖的军队。
朱允炆采纳了方孝孺的建议,决定召回徐辉祖。
趁着这个机会,朱棣便带领燕军成功突破了朝廷的防线。
他迅速向长江推进,最终成功渡江。
随着朝廷主力在灵璧的彻底溃败——
朱棣的敌人再也无法组织有效的反抗。
燕军接着决定通过浦子口渡江南下,却遭到了盛庸的最后一波抵抗。
然而,正当朱棣似乎陷入困境时——
朱高煦率军赶来救援。
看到自己的儿子带领大军来援,朱棣不禁欣慰地说道:
“世子多病,汝当勉励之!”
这话里不仅有对儿子的鼓励。
还有隐含的暗示,指向朱高煦有可能继承储君之位。
朱高煦听到这番话,顿时精神焕发。
犹如得到了新生。
他立刻带领部队死战。
最终成功击败了盛庸的防线。
燕军接着渡江,不久后便能抵达京都。
随着局势逐渐明朗,朝廷的高层官员纷纷振作精神。
看样子,靖难之役已经接近尾声。
朱棣这次的迅猛进军,直指京都,仿佛下定决心一举决战。
而随着朝廷的主力在灵璧被粉碎——
朱棣的胜利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
大秦!
“这场已持续四年的靖难之役,终于要走向尽头了。”
始皇淡然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
“朱棣凭借一隅之地,四年间豪夺天下。”
“虽有天时地利的助力,但更重要的是他赢得了上下的共识和协作。”
朱棣通过四年的战斗,成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他才是真正的大明天子!
朱允炆和他相比,简直相形见绌。
明明前期占尽优势,却最终败下阵来,实在是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父皇所言极是。”
一旁的太子扶苏点头赞同,眼见靖难之役即将结束,他也松了口气。
其实,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本无错,但他的方法却不合时宜。
若没有朱棣,也许朱允炆能成为一位合格的守成之君。
“燕王能征善战,每次出征,张玉、朱能等人都奋勇作战。”
“他身边还有道衍和尚等谋士,屡屡提出高明策略,未尝败绩。”
“朱允炆周围的那些人,做出的建议不堪一击。”
“他的识人之明,远不及朕的一半。”
……
大汉!
汉武帝对朱允炆的评价颇为苛刻。
他认为他最为致命的地方便是对人的判断失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