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生为帝王愧山河,死作忠魂佑百姓——! (第2/2页)
【李自成的军队逼近京畿,城防脆弱不堪,守军老弱残兵,未战而溃。】
【而宫中权贵争相开门投降。】
【文臣百官四散奔逃。】
【天子亲自撞钟召集群臣,却无一人前来。】
【绝望之下,朱由检亲手处死身边的妃子和公主,随即缓缓登上煤山。】
【回望着燃烧的皇城,他在衣襟上写下血书遗言——】
【“朕死之后,无颜面对列祖列宗!愿以披发遮面,弃冠而亡,碎尸万段亦无怨,惟愿百姓免遭生灵涂炭之苦!”】
【随后,他在山上的一棵树下,上吊自缢——!】
【…………】
天幕中,播放着他临终前的画面。
那个孤苦无援的皇帝,身边只剩下一名老太监。
他回头看向太监,低声说道:
“承恩,你快逃吧,朕不怪你。”
那名唤作王承恩的太监却跪地痛哭:
“皇上,奴才生是皇上的人,死也是皇上的鬼。”
“奴才愿陪您,走最后一段路。”
崇祯闻言动容,缓缓取下冠冕,跃上绳索,自缢而终。
王承恩跪于树下,捧起帝冠,泪流满面:
“恭送皇上!”
说罢,也随帝王而去,于同一棵树上自缢殉主。
自此,大明正式画下句点。
然而,若回望朱由检这一生,他绝非昏庸无能的皇帝。
他政务繁重,每日批阅奏章至深夜,宫廷内从无奢华饮宴。
其勤政,几可媲美太祖朱元璋。
但问题在于——他太急了。
正因为江山危急,他才焦虑得想立刻扭转败局。
可正如老话说的那样,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他的确操劳过度,可手段拙劣。
尽管满怀热血,却缺乏驾驭时局的智慧与气魄。
再多的勤奋,也难以挽回危局。
更何况,他性格中还藏着致命弱点——多疑刻薄。
在他掌政的十七年间,仅刑部尚书就被换了整整十七人。
忠臣良将接连被杀,最终竟无人愿再为其出力。
多重原因交织之下,他只能眼睁睁看着王朝在手中崩塌。
但在最后一刻,他以死谢国,诠释了何为“君王死社稷”。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他或许不够睿智,不够仁厚,但这份舍身成仁的意志——
伴随着煤山的晨风,永远流传后世。
天幕上的视频缓缓暗去。
所有皇帝神情各异,沉默许久。
……
大秦。
秦始皇低声道:
“朱由检,虽非英主,却也忠烈。”
“平庸之人,却能以命殉国,已是不易。”
“就凭这一点,他也比宋钦宗、宋徽宗那两个软骨头,强出太多了。”
“…………”
始皇帝的口诛笔伐再次落到了大宋二帝头上。
撇开朱由检的治国手腕不谈,至少他是真的想拯救风雨飘摇的大明。
可惜事与愿违,志向虽高,天命却不给他一丝机会。
他登基十八年,九年大旱,九年洪涝,几无一年风调雨顺。
这样的天灾之年,就算换谁坐那个龙椅,也是一筹莫展。
到了末年,国库空虚,征银筹饷却收效甚微。
他完全可以撤往南京避祸,却选择了留下,与江山共赴生死。
倘若换成赵构、赵佶父子,恐怕早已弃民而逃,远走高飞。
“君王死社稷……虽死犹荣。”
嬴政叹了口气,语中含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