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老朱:呵,老四,你还真是长脸了啊!! (第1/2页)
贞观时期!
“最能打的皇帝?!”
李世民摩挲胡须,似有不服。
他自视马上天子,何尝不骁勇?
尤其弓术更是天下无双,死在他箭下者不计其数。
“陛下自幼从军,征战南北,自然不凡。”
“但若和宋太祖相比,恐怕还差些火候。”
“宋太祖能在万军之中活捉敌军主将,这般武勇,恐怕也只有尉迟敬德与秦琼能比。”
这是长孙无忌的话,直白得让李世民都挑不出错。
他自己也清楚,若论单打独斗,确实比不过那些猛将。
一想到秦琼那番威名,李世民也只能点头认同。
收起笑意,李世民转而说道:
“以文御武,倒是个妙制。
大唐能否借鉴宋朝之法?”
长孙无忌与房玄龄等人,皆陷入沉思。
他们很清楚,大唐覆亡的原因之一,就是藩镇坐大,中央失控。
若能早早约束,或许结局不同。
……
大宋!
铁血皇帝赵匡胤凝视天幕许久,眼眶竟微微湿润。
他原以为自己会被后世讥讽。
却没想到,竟能得到如此多的认可!
“朕,此生不虚。”
他发出一声释然的叹息!
天幕视频对他的功绩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终结五代十国的乱象,让中原大地重新大部分归于统一!
而且在改朝换代的历程中,赵匡胤的兵变可谓破坏性最小,心胸最为宽广。
对比一下隔壁朱老四,为了收拾侄子,硬是把北方搅了个稀巴烂。
虽然宋朝最终未能夺回燕云十六州,但这丝毫不影响赵匡胤的功绩。
只是他留下的重文轻武的制度,的确让宋朝承受了太多屈辱。
不过,这已是当时最优解。
赵匡胤汲取唐末的教训,选择压制权臣武将。
与此同时,他也在有意识地培植一批新生代的武将。
而这个方针真正发扬光大,却是在赵二手里!
“陛下……千古!”
就连赵二此刻,也忍不住真心赞叹一声。
别的不说,他是真的佩服大哥。
不仅骁勇善战,还能治理天下!
“大哥能列入历史十大帝王第九位,绝对实至名归。”
……
洪武时期!
老朱对宋太祖连连称赞。
虽说宋太祖未能一统寰宇,但他也有重塑华夏的伟业。
只是相比自己稍逊一筹罢了。
“咱还是敬佩宋太祖的,可惜英年早逝,未能妥善交代后事。”
“宋朝落在宋太宗手里,虽然做得还行,但终归不及太祖。”
老朱感慨连连。
“宋太祖的伟绩,不在于统一。”
“而在于拨乱反正。”
朱标深有意味地点评道。
在他眼里,赵匡胤最大的成就,就是在五代乱世中,把破碎的华夏思想重新理顺。
他是两千年来汉人触底反弹的关键人物。
唐末藩镇割据,地方势力横行,导致汉人内部已出现严重的地域分裂,民族认同感几乎瓦解。
外族欺凌、压迫固然惨烈,但更危险的是汉人自身的意识逐渐丧失。
两百余年的散乱,几乎是灭顶之灾。
幸而宋太祖力挽狂澜,让一切回到正轨!
真要说功绩,朱标甚至觉得他与自家父皇难分高下。
若论个人武力,那赵匡胤的一套太祖长拳,怕是能让他爹吃尽苦头。
……
永乐时期!
永乐大帝朱棣点头称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