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山道花亭 远客归尘 (第1/2页)
开春时,邻市到琉璃宗的山道已经成了花廊。同心草顺着竹架爬满了山道两侧,粉白的花瓣垂下来,像挂了层花帘子;花廊尽头的石亭刚建好,青灰色的石柱上刻着“共生阵”的纹路,亭下的石桌上摆着个陶瓮,里面是新酿的花蜜,路过的修士渴了,就能倒一杯,带着花香赶路。
“苏修说,这石亭叫‘归尘亭’。”林筱雨坐在亭下的石凳上,看着山道上往来的修士——有的背着行囊,有的牵着灵鹿,路过时都会停下来,摸一摸亭柱上的阵纹,闻一闻花蜜的香,“她说‘归尘’是‘归于尘土,亦生草木’的意思,不管走多远,看到灵草就知道,有片土地在等你歇脚。”
南宫雪给石桌上的陶瓮添满花蜜,指尖拂过亭柱的刻痕——这纹路是她和林筱雨一起刻的,刻到一半时下雨,两人躲在临时搭的草棚里,用炭笔在草叶上画未完的纹路,像在和灵草讨主意。“你看亭边的月见草。”她指着石亭周围的新苗,“已经冒出绿芽了,等夏天开花,夜里的石亭会被光映成淡紫色,像浸在水里的玉。”
阿竹带着青砚跑过来,两个孩子手里捧着个木牌,上面写着“灵草驿站”,边缘刻着同心草的花纹。“我们问过苏修姐姐,说可以挂在亭子里。”阿竹踮着脚把木牌挂在亭梁上,“以后路过的修士看到,就知道这里有灵草,有花蜜,能安心歇脚。”
青砚从怀里掏出个锦囊,里面是寒潭的同心草种子——比普通种子小些,却更坚硬,边缘泛着银光。“我把种子分给路过的修士。”孩子仰着小脸,“告诉他们‘这是寒潭来的灵草,能在冰里发芽’,让他们也种在自己的家乡。”
林筱雨看着两个孩子跑向山道,给每个路过的修士递种子、讲灵草的故事,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跟着南宫雪下山的样子——那时她怯生生地跟在后面,连跟人说话都要攥紧衣角;而现在,阿竹和青砚已经能大方地分享灵草的故事,像两棵迎着风生长的小树苗。
傍晚时,山道上的修士渐渐少了。苏修提着盏灯笼走来,灯笼上画着同心草,光透过纸面,在地上投下细碎的花影。“今天来了个老修士,说年轻时参加过万仙会。”她坐在林筱雨身边,倒了杯花蜜,“他摸着亭柱上的阵纹,说‘要是当年有这灵草,就不用死那么多人了’,说着说着就哭了。”
南宫雪沉默了片刻,忽然说:“这就是我们种灵草的意义。不只是净化土地,更是让那些带着伤痛的人知道,过去的已经过去,现在的土地能长出新的希望。”她看着亭外的花廊,“就像这山道,以前是厮杀的战场,现在是开满花的路。”
苏修从储物袋里拿出幅画,是她画的山道全景——从琉璃宗的山门到邻市的城墙,都被同心草的绿色连在一起,画的角落有个小小的落款:“岁在春分,与友共植”。“这画送给你们。”她把画递给林筱雨,“等以后灵草长满了更远的地方,我们再画一幅更大的,把青云宗的寒潭也画进去。”
林筱雨接过画,指尖拂过画上山道上的小身影——是阿竹和青砚在给灵草浇水,旁边还有个小小的雪人,是冬天留下的痕迹。她忽然觉得,这画不仅仅是风景,更是她们共同走过的时光,藏着种子落地的期待,藏着花亭建成的喜悦,藏着所有关于守护与传承的故事。
回琉璃宗的路上,暮色已经漫上山道。同心草的花瓣在晚风中轻轻飘落,像在给她们铺路。林筱雨看着南宫雪的侧脸,对方的发间别着朵刚回琉璃宗的路上,暮色已经漫上山道。同心草的花瓣在晚风中轻轻飘落,像在给她们铺路。林筱雨看着南宫雪的侧脸,对方的发间别着朵刚摘的同心草,花瓣上的露珠在暮色里闪着光——是刚才苏修偷偷插在她发间的,说“这样走在花廊里,像灵草和人融成了一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