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格瓦斯前景 (第1/2页)
翌日清晨,莫斯科还笼罩在深秋的薄雾和寒意中。
陈建华就带着一行人开着车过来了。
他顶着一对兴奋得发红的眼圈,指挥着几个校园团队的骨干,将整整十大袋鼓鼓囊囊的牛仔裤和羊皮大衣奋力扛上一辆租来的厢式货车。
赚钱的急切心情,如同这莫斯科清晨的寒气,驱散了所有的倦怠。
“小心点!别刮破了!”
陈建华一边叮嘱,一边亲自检查着袋口的捆扎,“这都是咱们‘真维斯’打响头炮的本钱!”
秦远和斌子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幕,咂咂嘴。
“远哥,你当初是怎么看中建华的?”
“这小子劲头真足。”
“这才六点多,他们就来了,晚上睡了几个小时啊?”
斌子难得的说了这么多话。
秦远看着这一切,淡定道:“人的眼睛是会说话的,当初在火车上,我看到建华的第一眼就知道,他绝对不是甘于平凡的人。”
“你见过医学生,在火车上啃着国际贸易大部头吗?”
斌子点点头,陈建华确实很不一样。
很快,货车载满了,陈建华也过来和他们打了招呼,便驶离了旅馆。
在他高效的调度下,早已在各大高校附近集结待命的留学生销售小分队,如同被激活的神经网络,迅速接收到了属于他们的“弹药”。
莫斯柯的大学校园,此刻也正从一夜的沉寂中苏醒。
来自十五个加盟国的学生们,带着各自地域的烙印和家庭的背景,汇聚于此。
正如李向前所洞察的,这里同样是一个微缩的社会阶层图景。
有那些需要精打细算、甚至需要兼职才能维持学业的普通家庭孩子,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外套,啃着黑面包。
但也有一群截然不同的存在。
他们穿着考究的羊毛大衣,皮鞋锃亮,手腕上戴着进口手表,出入校门有私家车接送。
他们是苏联特权阶层的子女,父母在体制内外占据着油水丰厚的位置。
尽管国家经济风雨飘摇,卢布持续贬值,物价飞涨,但这群“二代”们每月从家里得到的零花钱,动辄就是数百甚至上千卢布!
这对普通工人家庭来说,几乎是难以想象的数字。
这些人,是倒爷们最精准的目标客户,也是陈建华团队校园网络的主要渗透对象。
对父辈权力与财富的耳濡目染,让他们比普通学生更早、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国家机器内的巨大不平等和权力变现的魅力。
他们追逐一切能彰显自身地位和优越感的时髦物品,特别是那些带着“西方”、“资本主义”神秘光环的玩意儿。
“苹果牌牛仔裤,最后一批了。”
“正宗的美国风格!”
“纯羊毛大衣,出口欧洲的正品,绝对保真!”
当这些中国留学生的口号响起,对他们而言,无异于撒饵的召唤。
“给我来一条!就要上次那种蓝色的!”
“这件大衣多少卢布?……行,给我包起来!”
生意火爆得超乎想象。
学生们围拢、挑选、议价、掏钱……
动作干脆利落,甚至带着一种争抢的意味。
短短时间,编织袋就迅速瘪了下去,那些花花绿绿、此刻无比诱人的卢布则成沓地堆在了学生“倒爷”们临时充当账本的笔记本上。
陈建华穿梭于几个点之间督战,脸上早已乐开了花。
趁着这股狂热,他牢牢抓住机会,向几个明显是“二代”小头目的买家再次强调:
“同学,你们都知道李维斯吧?”
“我们搞到一批货,港岛欧洲那边来的,品质绝对是向顶尖看齐,款式更新潮,保证是你们这边头一份!”
“放心,有货第一时间通知哥几个!”
听闻“港岛”、“新潮”,特别是被当作值得提前预约的“独家”货源对待,这些“二代”们脸上露出受用的笑容。
他们更习惯于做圈子里的“时尚领袖”,而非追逐别人玩剩的。
“没问题!只要货够正,够新,哥们儿帮你清清仓!”
一个头发梳得锃亮的学生拍着胸脯承诺。
对他们这些囊中并不羞涩的人来说,消费本身就带着玩乐和社交属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