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民族饮料对抗西方可口可乐入侵 (第1/2页)
列车驶入哈巴罗夫斯克站台时,凛冽的寒风裹挟着西伯利亚特有的粗粝感扑面而来。
钟兆敏裹紧了大衣,走下站台,目光扫过这座远东重镇略显陈旧但充满工业气息的火车站。
她的眼神中带着一丝长途跋涉后的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审视和期待。
刘长河早已等候在站台,看到秦远和钟兆敏一行人,立刻热情地迎了上来。
“老板!一路辛苦了!”刘长河脸上洋溢着干劲十足的笑容,目光在钟兆敏身上停留了一瞬,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和探究。
“长河,这位是秋林糖果厂的钟兆敏副厂长,技术专家,未来一段时间会在我们厂指导工作。”
秦远简单介绍道,“钟厂长,这是刘长河,远东格瓦斯食品有限公司的总裁助理,负责这边的日常运营。”
“钟厂长您好!久仰大名!”刘长河连忙伸出手,态度恭敬。
他虽不知详情,但老板如此郑重介绍,此人绝对不简单。
“刘助理客气了。”钟兆敏与他轻轻一握,声音平静,目光却已越过刘长河,投向站外停着的几辆伏尔加轿车,“先去厂里看看吧。”
“好!车就在外面!”刘长河立刻应道。
车子驶离车站,很快抵达了位于哈巴罗夫斯克市郊的“远东格瓦斯食品有限公司”——原巴罗耶夫面包厂。
当钟兆敏踏入厂区大门时,眼中闪过一丝真正的讶异。
与她预想中的破败或混乱不同,眼前的厂区虽然建筑略显老旧,但被打理得井井有条。
积雪被清扫干净,露出硬化的地面。
原本空旷的场地划分出了清晰的通道和功能区标识。
几栋主厂房外墙虽然斑驳,但窗户明亮,显然经过了仔细的清洁。
空气中弥漫着新鲜出炉的面包香气,那是从改造后的面包生产车间飘散出来的。
“钟厂长,这边请。”刘长河引着众人走向最大的一栋厂房,“这边是预留的格瓦斯生产车间。”
推开厚重的车间大门,一股混合着消毒水和崭新金属气息的味道扑面而来。
宽敞的车间内部,地面光洁如新,显然经过了彻底的清洁和防滑处理。
原有的面包生产线设备已被移走或拆除,腾出了大片空间。
最引人注目的是车间内已经安装好的几大功能区域的雏形框架:
水处理系统区、发酵系统区、灌装包装区、辅助设备区。
整个车间布局合理,动线清晰,虽然大部分关键设备还在运输途中,但基础框架已经搭建完毕,水电管线也已铺设到位,只待设备安装调试。
“刘助理,你们准备得很充分!”钟兆敏忍不住赞叹道,眼中流露出真正的欣赏。
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将一个面包厂改造成符合现代饮料生产基本要求的车间雏形,并且规划得如此清晰合理,这绝非易事。
这需要极强的执行力、对工艺流程的理解以及对细节的把控。
刘长河被专家夸奖,脸上露出憨厚又自豪的笑容:“都是按老板的要求做的,我们这段时间可没闲着,把能做的都先做了,就等设备和专家到位了!”
他接着汇报道:“原料方面,黑麦面包、糖、还有您特别强调的特定酵母菌种,我都联系好了本地和莫斯科的供应商,第一批原料这两天就能入库。塑料瓶生产线也已经谈妥,设备下周就能运到安装。”
秦远满意地点点头:“长河,做得很好。”
钟兆敏走到巨大的发酵罐前,伸手摸了摸冰冷的罐壁,又环视了一圈车间,心中对这家“远东格瓦斯食品有限公司”的评价又提升了几分。
“钟厂长,”秦远走到她身边,“设备和菌种从冰城运过来还需要些时间。等设备到齐安装调试好,大概需要多久能进行第一批试生产?”
他现在最关心的就是格瓦斯什么时候能生产出来。
钟兆敏略一沉吟,脑中快速过了一遍流程:“传统工艺采用乳酸菌和酵母菌混合发酵,总时长约72小时,其中主发酵阶段就需要48小时。后续过滤、杀菌、混合、灌装还需要时间。”
她话锋一转,语气带着专业自信:“不过,我们秋林厂经过改良,采用现代工业化流程和更高效的菌种,配合精准的温控,可以将主发酵时间缩短至36小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