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两个要求,一次满足 (第1/2页)
《种星星的人》是一部关于支教的外国电影,男主因为生活受挫去乡下支教,最后爱上了这个地方,选择留下来。
这是部上世纪末的国际佳作,国内也翻拍过很多次,但都没能拍出原片独有的风格。
余惟看着剧本,这次真的改无可改。
昨天的剧本只是恰好和他印象中的名场面相符合,不过很显然,他这次并没有那么逆天的好运气。
生活也不可能处处是巧合,余惟犹豫了半天,还是把剧本还给了林沂。
“这剧情很完整,我就不献丑了。”
如果余惟没记错,这应该是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他要真硬改那就是画蛇添足了。
“没关系,这段戏的台词国内翻拍了三个版本都没有改动,还是不改为好。”
池乐萦的话紧随其后,似乎是早就准备好的打圆场话术,林沂微笑着点点头,对这番话表示认可。
要知道国内的改编,或者说是魔改可是很严重的,很多好片子一旦经过导演的大手,就容易改得面目全非。
喜欢搞翻拍的一般都是中小导演或者跨界的导演,很容易魔改和夹带私货,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种星星的人》结尾这段戏愣是无人敢改。
主要原因还是它过于经典,一改动就没内味。
“这段戏确实不好改,没事你还是可以写,《剪刀》你应该听过吧。”
林沂本就打算让余惟写她的歌,剧本算是临时起意,国际佳片不好改动很正常,她也不会借此为难人。
余惟还真没听过。
他来到这之后听歌很少,偶尔听歌也只听陈平的,也就是那一位改变世界线的国际巨星,疑似穿越者前辈。
姓陈,名平,再加个“安”字他就是妥妥的主角模板,可惜,就因为缺了这个“安”,所以走得早……
不过嘛,陈老先生的歌他以前也没听过,显然不是地球老乡。
言归正传,沂姐这首《剪刀》是把时间比作剪刀,把生命的绸缎一节一节的剪去,算是一种对时光无情的隐喻。
余惟借着试镜角色的由头在旁边听了三遍,这才体会到了池乐萦为什么能听哭。
这首歌呼应都市人群的“时间焦虑”,如职场压力、人生规划等现实议题,看着时光流逝却无能为力,压力大的时候确实容易哭。
他下意识看了眼池乐萦,对方只是会意地笑笑,似乎对这种略带问询的眼神毫不在意。
如果是祁洛桉,她肯定会直截了当地问一句“你看什么”,不过眼前人并不是祁洛桉,余惟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莫名想起一个不相干的人。
可能,这首歌确实太抒情了点。
“你心里在想着谁啊?”
池乐萦察言观色何其细腻,余惟这一瞬间的眼神飘忽,明显是思想抛锚了。
“在想写什么歌来跟这首歌打擂台。”
关于时间的优秀歌曲还真不少,这个题目算得上华语歌里的高材生了,好像随便拎一首出来都不差。
至于具体选哪首,那还得从歌曲风格上下手,重点针对,《剪刀》是对时间具体是什么的思索,这种题材确实少见。
写时间的歌,大多是暮年回首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还有一些聚焦亲子关系,主题其实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特地聚焦于时间究竟是什么这个抽象命题的歌确实不多,余惟想了半天,最终想起了一首《岁月神偷》。
同样是对时间本质的探讨,这首歌是把时间比作了生命的掠夺者,以“神偷”隐喻时间的无情窃取,强调青春与记忆的易逝性。
这一点倒是跟《剪刀》不谋而合,而且它们还都是电影主题曲,在故事承载能力上也有可比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