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1/2页)
金銮殿蟠龙柱上的鎏金鳞片在秋阳下泛起冷光,朝堂内外,一片肃静得压抑。
雍帝朱载稷,这位连续二十七日不曾临朝的君主,今日终于出现在这权力核心。他仿佛换了一个人。头上戴着十二旒平天冠,玄色龙袍领口严丝合缝地扣到喉结,显出一种异常的克制与严苛。他端坐龙椅,眼神锋锐而深邃,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冷峻。一股淡淡的丹药清香,从他身上散发开来,与殿内凝滞的气氛交织,诡异地透着超脱尘世的抽离感。
当值太监尖利的“急报”声忽然刺破晨雾般的死寂。朱载稷的语调淡然,却透着一股令人心底发寒的力量:“喘气收着些。”短短几字,便压得群臣噤若寒蝉。紧接着,太监扑跪在青玉阶前,尖声禀告:“张都督……张都督昨夜呕血三升,殁了!”
兵部尚书孙弥若紧随其后,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张将军身如猛虎,此前已十五连胜!与唐门交手,那唐琢之不过勉强挡得一刀便身形不稳,最后以暗器得以平手……臣以为,这定是唐琢之对张将军下了毒!”
此言一出,吏部左侍郎汪令——素来被视为李枢衡的左膀右臂——眉头紧锁,出列道:“陛下,兵部尚书此言,恐有臆断。唐门虽以毒闻名,但行事向有规矩,且张都督武功盖世,岂会轻易中招?此事蹊跷,还请陛下明察,莫要冤枉了无辜之人。”
兵部尚书怒视汪令:“汪侍郎这是何意?难道张都督之死,与唐门无关?”汪令寸步不让:“本官只是就事论事,真相未明之前,任何猜测都可能误导圣听!”
气氛瞬间凝固,兵部尚书退下,左相赵恪临站了出来,语气沉重:“老臣听闻蜀中唐门久居蜀中,不涉世事。此番武林大会,已是难得其出川。又怎会无故毒害我国重臣?”他意味深长地看向李枢衡。
恰在此时,大太监曹保年尖着嗓子接话:“启禀皇上,奴家底下的镇抚司回报,李府……近日曾派人到唐门去送东西。”李枢衡脸色一僵,刚要辩解,便被礼部侍郎看似无心的话语打断:“臣前些日子见到,那唐青锋,确曾从李相国府邸出来,转身便向朱雀门,离开了京城。”另一位官员添油加醋:“那蜀中唐门,有一少主,身体亏损。唐门虽善医毒,却唯独缺少一剂波斯奇药方能根治。而此药,只有宫中库房才有。李相国,正兼任户部尚书,掌管宫廷库房!”
李枢衡脸色一僵,汪令也面露错愕,刚要开口,另一位与李党亲近的官员,兵部右侍郎陈泰***声道:“陛下,曹公公所言,怕是有误!李相国与蜀中并无深交,岂会与唐门有所往来?镇抚司番子素喜捕风捉影,此等言语,不足为信!”
李枢衡厉声喝道:“曹公公!赵相国!听你们这番说辞,莫非是要将张都督之死的脏水,泼到老臣头上不成?!”他环视一周,目光带着威压,“老臣执掌朝政数十年,何时做过此等构陷同僚之事!”
然而,朱载稷只是缓缓开口:“李相国。”音量不大,却如黄钟大吕,让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过去。
朱载稷的声音平静得可怕:“朕的国库账本,翻到江南那一页,就只剩下你李家的族谱!”
“盐引,成了你们祠堂的香火钱;漕运,成了你们族田的阡陌线。”他语气冰冷,直指核心:
“如今,李相国,终于按捺不住,要鲸吞军政大权了?”他看向李枢衡身后的官员,“吏部也都是您老的人吧?下一任大都督,打算让谁来接替?是汪侍郎?还是陈仆射?抑或是您老的儿子李定方呢?”他每点一个名字,那些被点到的官员便脸色煞白,身体不受控制地颤抖。
朝堂之上,群臣被震慑得冷汗直流。方才被提到名字的几人,更是腿脚发软,几乎站不稳,其中一位文官更是当场昏厥倒地。李枢衡却怒声一吼,嗓音沙哑得像是要咳出血来:
“陛下!”他突然从袖中抖出一本泛黄的《两河疏浚录》,迅速翻到开隆九年那页,声音颤抖却带着悲怆:“陛下可知当年治黄工程?耗银三百万两,其中二百四十万,是李家变卖江淮十二间盐铺所筹!”“神武卫征北燕时军粮告急,是老臣开自家粮仓,献粮十万石!”他越说越激动:“还有正弘三年大疫,是老臣捐出半数家产,设药局,救济灾民!”他直视朱载稷,眼眶赤红:“陛下如今嫌老臣中饱私囊?可没有这些‘私’字当头的买卖,先帝平藩的军饷从何而来?!朝廷空虚,老臣是替皇家攒下了基业啊!”
“说得好!”朱载稷轻轻鼓了鼓掌,脸上带着一丝令人毛骨悚然的笑意,“说得太好了!”他环视群臣,目光最后落在李枢衡身上,语调冰冷:“好一个厚公薄私、为国为民的三朝重臣!今日这番说辞,真是让朕无地自容,自愧不如呐!”他笑容骤敛,眼神锐利如炼丹炉中的火焰:
“曹保年!把户部的鱼鳞图册,给朕带上来!还有那份,朕让人私下去勘测、重绘的鱼鳞图册!”
曹保年拂尘轻挥,四名小太监抬着黄杨木箱踉跄入殿。箱盖掀开,一股霉腐气息混着古籍的檀木香逸散而出——三十二册陈旧的户部鱼鳞官册静静躺在其中。紧随其后,一名小吏领着队伍,抬着两箱簇新的图册步入大殿,共八十七册。这些是松江府全境用特制楮皮纸重新测绘的,单册展开便长达六尺。群臣纷纷向两侧避退,让出空间。当两套图册被摊开在大殿金砖上时,如同两片巨大的地图,覆盖面积达四十平米,触目惊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