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阅读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阅读 > 明末隐龙 > 晨操示民:钢铁纪律的无声宣言

晨操示民:钢铁纪律的无声宣言

晨操示民:钢铁纪律的无声宣言 (第1/2页)

嘉陵江的晨雾还未散尽,衙前校场的青石板上凝着细密的晨露,像撒了把碎钻。二十四名税卫新军踏着《神器谱》记载的"护税步"鱼贯而入,牛皮靴底的铁钉与石板碰撞,发出整齐的"嗒嗒"声,惊得石缝里的蟋蟀抱头鼠窜,钻进潮湿的砖缝里。宝轮寺的晨钟从山腰间飘来,"当——当——",钟声混着江面上盐船的号子声,为这场操练铺了层浑厚的背景音,连老黄桷树的气根都跟着轻轻摇晃。
  
  校场边的吊脚楼下,卖小面的王老汉早已支起炉灶。他凌晨寅时就起了床,揉面的木盆"咚咚"响个不停。嘉陵江冲积平原产的冬小麦磨成的面粉,带着江水的潮气,混着宝轮寺后打来的山泉水,在他粗糙的手掌下渐渐成型。碱水和的面团得摔打足五百下,每一下都砸在案板上,像在捶打十年前的噩梦——那时苏府护盐队踹翻他的面摊,滚烫的汤泼在青石板上,也泼灭了他心里的火。如今有新军在,他摔面的力道都足了几分,面团在案板上翻飞出层层面絮,渐渐变得光滑发亮。
  
  黄铜切面刀是祖父传下来的,刀柄包浆厚实,刻着的"盐"字已模糊不清,却见证着王家三代在嘉陵江边卖小面的岁月。王老汉将面团擀成薄如蝉翼的面叶,刀起刀落,面条粗细均匀,像琴弦般落在竹篾匾里,每根都沾着梯田里产的玉米粉,防止粘连。他望着竹篾匾,想起昨天李老汉背着背篓来换面条,竹篓里装着刚收的玉米,皱纹里满是笑意:"王老哥,你这面啊,比苏府的私盐干净多喽。"
  
  "开锅咯!"王老汉掀开热气腾腾的木桶,碱水面在沸水里舒展,翻腾出雪白的浪花。他抄起长柄竹漏,手腕灵活地"三起三落",这是跟老盐工学的本事,能让面条带着恰到好处的嚼劲。面条"啪"地甩进粗陶碗,碗底早铺好了涪陵产的芽菜,用井盐腌制的,咸香脆嫩,跟苏府私盐的苦涩截然不同。背二哥张三扁担还横在肩上,弓着腰凑近摊位,扁担在肩头压出深深的印子:"王老汉,多搁点豌豆!昨儿个扛了二十担盐,没点辣的可提不起劲!"
  
  王老汉笑骂着舀了勺炸得金黄的豌豆,噼里啪啦落在红亮的辣油上:"你龟儿肩挑百斤还嫌不够辣?等着,再给你添勺杂酱!"杂酱是用苏府充公的猪肉炒的,肥瘦相间的肉末裹着豆瓣香,在碗底"刺啦"作响。他又添了勺熬了整夜的大骨汤,奶白的汤头冲开辣油,在碗里形成红黄相间的漩涡,热气裹着糊辣壳的焦香扑面而来,张三深吸一口气,眼眶都热了:"真香啊,比婆娘做的饭还馋人!"
  
  "成四门兜底阵!"什长的口令带着浓重的重庆口音,尾音拖得老长。士兵们以赵猛为圆心迅速散开,动作整齐划一,阵型恰好避开了校场边的老黄桷树。这棵百年老树的气根垂到石板上,像长者的胡须,看着新军甲胄上的云雷纹——那是宝轮寺壁画上镇水神兽的纹路,与王老汉切面刀的起落节奏奇妙应和,仿佛天地间的某种秩序在此刻达成了默契。
  
  当士兵们单膝跪地演示火绳枪装填时,王老汉正将杂酱浇在面上。火绳枪托抵住肩窝,士兵们右手从鹿皮火药袋取药的动作如行云流水,跟王老汉切面时的利落如出一辙。"嗒"的一声,枪托触地,与此同时,王老汉的杂酱也"刺啦"一声激发出碗底的作料,围观的百姓们忍不住点头:"你看新军的动作,比王老汉切面还齐整哩!"张大叔捅了捅身旁的老学究,眼里满是赞叹。
  
  老学究捋着胡须,看着校场上的阵型变换,仿佛看到《武备志》里的阵图活了过来。虎娃蹲在摊位边,盯着士兵们甲胄上的云雷纹,忽然闻到一阵面香。他抬头看见母亲在吊脚楼二楼,用竹竿挑出几件补好的军服,粗布针脚间藏着的盐粒,在晨光里闪着微光,就像新军护腕上的麦穗纹补丁——那是用苏府令旗改的。孩子忽然想起昨晚母亲在油灯下缝补的模样,针脚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