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剧本肥大症 (第1/2页)
江淮延表示他的剧本写的还可以,但有一些地方需要修改。
譬如角色名字,叫小米小亮也太随意了。
说着江淮延从抽屉里搬出他的剧本。
砰!
剧本放在桌上,发出沉闷的拍打声。
李茂森皱着眉头,几乎不能确定眼前这个比新华字典还厚的剧本是自己写的那个。
可剧本的封面确实是他设计的。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剧本在三天之内胖了这么多?
在江淮延主任揭开剧本后,他找到了答案。
原本他的剧本每一页只有一张纸,而现在那些页面上,每一页都粘着厚厚的贴纸,有的贴纸上还有贴纸,每张贴纸上都有修改的文字,像是在煎饼上刷鸡蛋液,一层又一层。
“这是我们编辑部过去三天的劳动成果,你看看。”
江淮延脸上露出欣慰的表情,双手把剧本推过来。
李茂森表情沉重地翻开剧本,细致地看了一遍,他最不希望看到的事发生了。
他的剧本根据完整版电影编写,包括台词、镜头、动作描述、场景和服装描述等元素都有。
这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剧本。
不需要修改任何内容。
可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编辑部门的老师们还不辞劳苦,从头到尾认真修改了无数遍,把一个三十多页的剧本增加到一百多页。
修改过后,开头变了,结尾变了,女主角小米在进城时遭遇的挫折也多了,从三次坎坷变成五次。
剧中配角多了三个。
角色对话也做了增减。
原片剧情大约100分钟,新剧本内容拍出来要130多分钟。
更重要的是,按照这个版本来拍摄,对演员要求更高,制片成本也会大幅度增加,没四五十万根本拍不出来。
“李先生,新剧本怎么样?”
江淮延捧着茶杯问道。
“江主任要听实话吗?”
“当然,有话直说。”
“不好。文雅点说就是,画蛇添足,狗尾续貂。”
“什么?!”
“这特么也叫文雅?”
听到他的评价,编辑部里的诸位老编辑们顿时炸了,这个剧本的修改方案是他们几个熬夜开会商量出来的,燃烧了无数脑细胞。
这小子竟然说他们在画蛇添足。
太特么过分了。
“嘿,小子,你凭什么说我们修改的剧本是在画蛇添足?你要是不说出个一二三来,别怪我给你甩脸色。”
《庐山恋》编剧毕必诚拍案而起。
毕编剧是四十年代生的人,今年快五十岁了,代表作品《庐山恋》,该片在1980年上映,成为当时最热门的电影,创造多项电影观影记录。
毕编剧也因此成为国内编剧界的权威之一。
“毕老师,您别生气,江主任要我实话实说,那我就照实说了,剧本这样修改不行。”
李茂森面带笑容,却语气坚定。
“哪里不行?你一个毛头小子懂什么剧本。”
另一个编辑不满地说。
“那我就继续说实话了,得罪了各位还请海涵。”
李茂森学着郭得纲向四周拱了拱手,“首先一点,这部影片的目标群体是青少年,拍给孩子们看电影,内容越简单越好,剧情不能太复杂,情绪方面也不能太灰暗压抑,而你们没有注意点这一点。”
见毕老师要开口前,他挥手打断,继续说,“你们在剧本里夹杂了太多私货,给高老师加上老知青的背景,让小米变成烈士遗留在村里的孤儿,让小米在进城后遭遇欺骗,多受几次罪。你们这么修改,内容虽然丰富了些,但无效剧情太多,节奏变得拖沓,还不容易过审,制片成本也会增多。我不赞成这样改。”
“小李,我们加入这些内容的目的是点明时代背景,给电影和角色赋予更深刻的内涵,这样做也能让角色们的行为变得更有意义。”
“小李,你懂了吗?你才入行,不懂这些我不批评你,但是你应该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伟人说过,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毕必诚编剧语重心长地说道。
“毕老师,我说了这是儿童电影,加入太多历史背景,他们看不懂,也无法理解,这就像是你牙齿掉了,厨师偏偏要在你饭里加牛肉干、甘蔗,你吃的动吗你?”
“嘿,你小子怎么说话的,好的电影本来就不容易看懂,随随便便让人看懂的算什么好电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