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阅读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阅读 > 我的时代1979! > 第十六章 新人奖和招新

第十六章 新人奖和招新

第十六章 新人奖和招新 (第2/2页)

“这才是中国的英雄观,不是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也不是以前的‘集体符号’,是‘你护我长大,我替你看未来’。”
  
  李晓琳把稿纸迭好,放进牛皮纸袋,语气笃定:“这稿子发出去,不止是炸中国文坛,是给世界文坛看。中国文学能把西方理论本土化,还能写出他们写不出的‘家国情怀’。”
  
  “你等着,明年茅盾文学奖,这篇《希望的信匣子》要是不上,我跟评委急!”
  
  “那我到不着急,好稿子,读者会认,时间也会认。”
  
  “上次我父亲还说想见你一面,估计看了这个稿子又要忍不住了。”
  
  李晓琳摸着怀里的牛皮纸袋,突然觉得中国文学的“新路子”,或许就从这篇稿子开始了。
  
  许成军一惊,巴老啊!
  
  要见!
  
  俩人都默契的没提稿子的后续事宜,许成军既然把稿子给李晓琳看了,就代表愿意给《收获》去刊发,而以李晓琳的性格和许成军之间比较愉快的合作关系,也必然给他一个相对优厚的待遇。
  
  “对了,这次的《收获》文学新人奖已经在内部定下你了,到时候颁布奖项按时参加。”
  
  许成军一听获奖乐了:“有钱拿么?”
  
  “滚!”
  
  经过李晓琳解释,许成军才理解1979年《收获》文学新人表彰属于刊物内部或行业内的“软性认可”,无正式评奖章程,但可能受到文坛关注。
  
  许成军也熄了对这个奖项继续了解下去的心。
  
  聊胜于无吧。
  
  “但是,《试衣镜》有机会获得今年的全国优秀短篇,我们也为你正在协调。”
  
  “那感情好啊!”
  
  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奖的评选机制已经非常健全,提名通知方式主要依托“群众推荐+编辑部初筛+专家评议”的闭环流程。
  
  1979年全年,以《人民文学》为核心渠道进行群众推荐,读者通过邮寄信件、填写刊物附发的“推荐意见表”提名作品。
  
  而据李晓琳了解,《试衣镜》已经因为《收获》刊发后的社会热度,被大量读者推荐至《人民文学》编辑部。
  
  获奖机会极大!
  
  ——
  
  这几天,浪潮文学社的创办已经在全校引起了极大的声势。
  
  许成军的大名已经传遍复旦。
  
  随之而来的就全校学生踊跃地参与。
  
  那毕竟是许成军啊!
  
  复旦独一号的作家!
  
  许成军明确了文学社核心定位——“以笔记录改革浪潮,以文联结个体与时代”。
  
  他知道复旦不少能人不在中文系,所以招人也不局限于中文系,重点吸纳两类人。
  
  一类是有生活厚度者。经历过插队、工厂劳动或基层工作的学生,能写出扎根现实的作品。
  
  另一类是有思想锐度者。关注思想解放、改革萌芽的跨院系学生,能为创作提供多元视角,如外语系学生可译介西方现代派理论。
  
  浪潮文学社成立之初,201宿舍的牲口们已经全员参与。
  
  周海波:“成军,咱也得算元老了吧,能不能混个副社长啊!”
  
  胡芝:“就你那脑子,还副社长?我觉得我还行!”
  
  林一民:“别废话了,明天要招新了,赶紧看看物资物料咋样了,李哥,咱广播站联系好了么,成军说要实时播放招新情况。”
  
  林一民是其中最积极的一个,帮着许成军跑前跑后,他家里听说有这样的机会,也非常鼓励他参与进来,对浪潮文学社的未来发展和创社理念非常认可,希望以此作为林一民未来的ZZ资本。
  
  许成军也属意他作为未来文学社的主理人之一。
  
  李继海笑着摆手:“放心吧,这肯定没问题。”
  
  程永欣也忙的一头热汗:“我去弄海报,你们忙完了过来帮我看看。”
  
  在计划里,要在复旦各院系公告栏、图书馆门口、食堂入口贴手写海报。
  
  标题突出“时代感”:《写你眼中的1979!浪潮文学社招新:从试衣镜到谷仓,我们记录身边的浪潮》。
  
  内容写明“无需文学基础,只要你有故事、敢思考”,附许成军署名。
  
  效果确实是好,宣传画报还没贴好,周围就围了一群人,闹哄哄地问东问西。
  
  有的甚至还拿上了自己写的作品,当场要给程永欣读。
  
  他一边享受着被人围绕的感觉,另一边是真的大汗淋漓、身心俱疲!
  
  “话说成军呢?今天咋没见到人?”
  
  “谁知道,最近他最忙吧?”
  
  “成军!”胡芝扯着嗓门可哪喊,却半天不见许成军。
  
  而此时的许成军在哪呢?
  
  中文系,章培横办公室。
  
  章大师兄一脸无奈的看着许成军:“不是,我这成你联络室了是吧?”
  
  许成军笑着说:“哪能呢,师兄,谁让您是咱们文学社指导老师?”
  
  章培横撇撇嘴,好一个指导老师,创社理念、组织构架这些全然不需要他参与,但凡涉及联系学校和其他老师都是他出面。
  
  好一个指导老师!
  
  这一会,许成军在他这已经联系中文系、历史系、外语系的辅导员,分别委托这些老师在班会推荐。
  
  尤其有着章培横在一边站着,这些老师格外的配合。
  
  中文系辅导员干脆就是章培横的学生,吴芝菡。
  
  那叫一个配合,一口一个许师弟,一口一个有什么事就找我。
  
  弄得许成军到是有些不好意思了。
  
  但你不该叫小师叔么?
  
  外语系的辅导员刘海云,还想让许成军可亲自去他们系里做10分钟分享,讲“为什么要在1979年办文学社”。
  
  说完还补了一句,能用英语么?
  
  不是,1979年,你开始就玩双语教学是吧?
  
  够前卫啊!
  
  一下午,终于是联系好了各系的老师。
  
  许成军对其他系的学生是抱有一定期待的,复旦未来的一些学生刊物,比如《前哨》墙报就是77级新闻系学生创办的,《诗耕地》是79级经济系许得民创办的。
  
  值得一提的是社刊《诗耕地》。
  
  1981年创刊,至1993年共出版15期,是全国唯一跨越13年的校园诗歌刊物,收录许得民、孙小刚等数百首作品。
  
  许得民确实很有能力。
  
  《海星星》诗集1983年由许得民主编,收录30位复旦诗人的103首作品,首印3.8万册,加印至近8万册,成为中国第一部大学生抒情诗选。
  
  许得民的《心灵的自白》朗诵诗在1980年赛诗会上引发共鸣,掌声持续三分钟,成为校园文化符号。
  
  现在嘛,正在筹备的社刊《浪潮》肯定是包括诗歌题材的,《诗耕地》能否出现已经成了未知数。
  
  但是,像经济系、新闻系、历史系这些人才,他是不想错过的。
  
  而刚好,1979年的研一新生许成军是有这个影响力的。
  
  天下英雄!
  
  “成军,你的宋代文学论文写的咋样了?”章培横看不了他太过嚣张。
  
  许成军眼一斜,幸好老子早有准备!
  
  “写了篇题跋的论文,师兄你给我掌掌眼。”
  
  章培横:“题跋?”
  
  许成军写诗写是把好手,《试衣镜》《谷仓》在文坛闹得沸沸扬扬,古典文论转化也还不错。
  
  可做宋代文学研究,终究是研一新生,又是跳级上来的,他没抱太大期待。
  
  想来无非是循着《全宋词》《宋史》做些常规题跋考证,能把苏轼、黄庭坚的题跋编年理清楚,就算合格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