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阅读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阅读 > 我的时代1979! > 第十八章 给浪潮文学社的新诗和影响

第十八章 给浪潮文学社的新诗和影响

第十八章 给浪潮文学社的新诗和影响 (第1/2页)

章培横顿了一下,环视众人:“打开了宋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新口子。以前我们总盯着‘大文体’,忽略了题跋、尺牍这些‘小文体’,可恰恰是这些小文体,最能体现文人的真实心境。成军带了个好头,往后咱们组里的研究生,也可以多关注这类小众文体。”
  
  这句话就把许成军抬到很高的高度。
  
  朱冬润组里5人,章培横组里7人,全都看向了许成军。
  
  开学就搞大活?
  
  想及他那一篇篇惊艳至及的文学作品。
  
  大概是天赋?
  
  这时,一直没说话的朱东润轻轻咳嗽了一声,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
  
  老人看着众人,缓缓开口:“刚才听成军讲思路,听大家讨论,我很欣慰。做学术,最怕的就是‘跟风’。别人研究词,你也研究词;别人说豪放婉约,你也说豪放婉约。成军没这么做,他找了个没人走的路子,还走出了自己的东西,这就是创新。”
  
  他看向许成军,眼神温和又坚定:“往后继续往下做,题跋里还有很多可挖的,现在几乎没人研究,你可以试试。学术这条路,不怕慢,就怕停,只要你一直往下挖,总能挖出东西来。”
  
  这话不仅是对许成军说的,更是对台下的研究生们说的。
  
  陈尚君、黄付然等人听得频频点头,手里的笔在笔记本上写着“关注女性题跋”。
  
  其他研究生也若有所思,显然被老人的话点醒了。
  
  研讨会结束时,夕阳已经西斜,透过窗户照在会议室里,给每个人的脸上都镀了层暖光。
  
  朱冬润走在最后,路过许成军身边时,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做,别辜负了你的天赋。”
  
  许成军点点头,看着老人的背影,又看向手里被圈改得密密麻麻的论文。
  
  心里激荡的情绪不断翻腾。
  
  这不仅是一场研讨会,更是一场学术传承。
  
  从朱冬润到章培横,再到他们这些年轻学生,一代又一代人,就是这样在讨论里、在期许里,把古典文学的薪火传下去的。
  
  新时代的文以载道如何走?
  
  开学以来,他事多如麻,看似扯不出头绪,但其实按部就班。
  
  学术上,宋代文学研究是在复旦的立身之本,仍处于文献研究和小成果产出阶段,需要持续进行。
  
  古典文学现代转化,依托古典文学研究和自身写作素材,也是稳步推进,需要持之以恒,才能步步生莲。
  
  写作上,一本《红绸》一本《希望》各具特色,只待在文坛上扩展影响力,其他诸如散文、诗歌、短篇一直在产出,文学版图不断扩大。
  
  至于浪潮,现阶段他还是重要的参与者,慢慢的步入正轨,他就会到幕后,做决策者而非执行者,但是眼下,他还是需要在每一个环节把关的。
  
  其他的想法也在逐渐落实。
  
  事多么?
  
  真多!
  
  但没事,作为卷王,他行。
  
  文以载道,筚路蓝缕。
  
  但是已经打好了基础不是么?——
  
  这边的组会开的如火如荼,另一边的招新也进行的热火朝天。
  
  这次招新也用了后世学生会的一贯套路。
  
  前期物料宣传+广播轰炸,中期各系轮番宣讲+报名表收集,后期社团面试。
  
  林一民等人此时就在干的是各系宣讲和收集报名表。
  
  许成军在学生中的名气太大,此次社团招新的规模是空前的。
  
  千万不要忽视这个年代学生们对于文学的热情。
  
  更何况一首《北乡等你归》已经在全魔都传唱,并隐隐有通过学生和学校渠道向全国蔓延的趋势。
  
  总的来说,这一天的招新非常火爆!
  
  1979年9月的复旦校园,梧桐叶刚染上浅黄,却挡不住“浪潮文学社”招新现场的热烈氛围。
  
  从清晨开始,邯郸路校区的大草坪旁就支起了红色横幅,“浪潮文学社招新啦——与许成军共赴文学之约”的白色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横幅下迭着厚厚一摞油印宣传单,封面上印着许成军的节选诗句。
  
  类似“炊烟绕着屋檐转,归人踏着月光还”的句子,引得路过的学生纷纷驻足。
  
  这是新作。
  
  林一民攥着扩音喇叭,额角沁着汗,却丝毫没顾上擦。
  
  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裤脚还沾着早上搬物料时蹭的草屑,对着围过来的学生们大声喊:“同学们!浪潮文学社今天招新!许成军同志是我们社团顾问,《北乡等你归》就是他为社团创作的!想和他一起讨论文学、写稿子的,快到这边领报名表!”
  
  如果许成军在这,估计一头问号。
  
  《北乡等你归》跟社团有个蛋的关系?
  
  话音刚落,人群瞬间炸开了锅。
  
  几个穿格子衬衫的男生挤到前排,其中一个戴黑框眼镜的男生举着笔记本追问:“林同学!许成军真的会参与社团活动吗?我特别喜欢他《试衣镜》里的心理描写,想请教他怎么写出那么细腻的人物!”
  
  “当然会!”
  
  林一民拍着胸脯保证,随手从旁边的纸箱里抽出一张报名表递过去,“成军同志说了,只要社团有需要,他每周都会来参加讨论!而且我们还会定期办诗歌朗诵会、创作分享会,优秀作品还能推荐给《收获》《魔都文学》这些杂志!”
  
  来的同学瞬间热闹了起来。
  
  浪潮文学社还有这渠道?
  
  一想第一任社长是许成军到也是理所当然。
  
  有门!
  
  不远处,周海波正蹲在地上整理报名表,他的军绿色挎包扔在一旁,里面露出半截《诗刊》。
  
  那是上个月刊登许成军四首诗的那期,封皮都路过的同学翻得卷了边。
  
  见林一民应付不过来,他赶紧站起身,把一摞刚印好的《北乡等你归》油印稿往桌上一放:“同学们别急!先领份诗稿看看!这是许成军同志前段时间创作的歌曲,现在全魔都的学生都在传,再过阵子全国都得知道!”
  
  胡芝也拿起来一摞油印稿,也高声喊起来:“同学们,许成军昨天连夜为浪潮文学社写了一首诗《浪潮》,感兴趣的同学快来看。”
  
  人群里顿时响起“嗡嗡”的议论声。
  
  许成军又有新诗?
  
  大家闹哄哄的要看个热闹。
  
  “别急,都有!”
  
  “千万不要挤,男生往后面排,让着点前面的女生!”
  
  中文系大二的李娟娟攥着诗稿,轻轻划过“浪潮”两个字,眼睛亮得像揣了星星。
  
  就见油印纸上写着:“
  
  《浪潮》
  
  作者:许成军
  
  你总在镜子前装成别人喜欢的样子
  
  炸裂的浪沫凝结成白隼
  
  打在脸上,疼得清醒
  
  你骑着理想的野马,破浪而去
  
  可惜这并非浪的真貌
  
  你把心里的光狠狠掐灭
  
  像港口的冷风,把我的船往死里吹
  
  我不敢去看那些
  
  被生活磨的伤疤和戴了太久的假脸
  
  求求你,把心掏出来吧
  
  别让黑暗把我们吞没
  
  让我凝望你的诸相
  
  海上的潮不停地上演
  
  腾跃、至巅、崩解、糅合、消弭
  
  冰冷地在日子里一段段发生
  
  于是没了当初滚烫的呼喊
  
  也再也听不到拼命的怒吼
  
  无声的潮升、无声的潮退
  
  直到一切结束,我站在海边
  
  才明白这才是浪潮的归处”
  
  有人轻轻地读了起来,有人听说立刻跑来抢着看诗句.
  
  诗歌诡异的契合着浪潮文学社的理念,沾着许成军的大名和浪潮文学社的创社。
  
  场面和诗歌一样在复旦大学激荡起层层浪花。
  
  “我刚听胡芝这小子聊这首诗!初听就觉得写得好,没想到是许成军写的!我要报名,我想跟着他学写诗!”
  
  “我也要报!”
  
  一个穿劳动布褂子的男生举着手臂喊,他是历史系大一新生吕树,怀里还抱着刚从图书馆借的《红楼梦》,“我前一阵写作业就引用了许成军的《向光而行》,老师还夸我有文采!现在能进他在的社团,说啥也不能错过!”
  
  招新现场的火爆远超预期。
  
  前期的物料宣传早已铺满校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