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这次,公知真来了 (第1/2页)
这一大天整个浪潮文学社都在为创刊号刊发努力着。
人心齐,泰山移。
许成军坐在杂物室改造的浪潮文学社办公室里居中调度。
一会看一看校内发放进度。
一会跑出去去电话亭里联系各个高校以及魔都作协。
也是忙的一头大汗。
但是饶有兴趣。
从前世到现在这样全面参加一次创立文学社和办文学杂志的行为也是头一次。
何况理想与现实交汇。
总是衍生出许多不可思议的动力。
林一民扛着半摞刊物从印刷厂方向跑过来,老远就喊:“得民兄!你少装两本!中文系那边还等着送呢,别让朱先生等急了!”
许得民回头,故意把包往怀里紧了紧,嬉皮笑脸地回:“急什么?朱先生看咱刊物,说不定还得夸咱排版好,再说了,你那篇《2023》印得清清楚楚,保准老教授得拍你肩膀说‘后生可畏’!”
他那《2023》确实是在这个年代的中国科幻领域属于独树一帜。
当然里面也少不了许成军的影子。
代价是拜为义父~!
这话戳中了许得民的痒处,他脚步顿了顿,嘴角忍不住翘起来,却还嘴硬:“少贫!徐薇呢?让她去外语系送刊,怎么半天没见人影?”
话音刚落,就见徐薇抱着一摞《浪潮》从女生宿舍方向跑过来:“来了来了!刚才外语系周芸抢着要,还问我能不能多要两本,说要寄给BJ的同学。对了林一民,你那篇科幻,周芸说比她译的西科还带劲!”
林一民瞬间来了精神,凑过去拍了拍徐薇的胳膊:“真的?她没说我写的‘时间循环’太离谱?”
徐薇白了他一眼:“少搞那些没用的,又看上人家姑娘了是吧!?”
“哪能!我能像许大社长那么不讲道理?”
“切,你要有那本事,你就不是2023了,你特么233333了!”
“嘿!别这么说!我这叫未来可期!未来可期!说点好听的!”
“行啊,以后你就是复旦科幻第一人了!同志们!一会科幻第一人请大家吃食堂的红烧肉!”
林一民脸瞬间垮了。
挤挤巴巴的狭小空间顿时笑闹一片。
许得民在旁边拆台:“先别吹!等会儿送完教授们,要是贾先生说你写得不行,看你还能不能笑出来。”
众所众知,这个脊背弯曲的小老头带点“痞性”!
除了许成军之外,这届新生在他眼里都是“庸碌之辈”!
尤其林一民这个“关系户”,更是属于关注的重点!
林一民捂脸,但是立刻梗着脖子:“贾先生才不会!大伙都夸我这想法新鲜,再说了,咱刊物还有巴老题字,谁看了不得给几分面子?”
几人说笑着分好刊物,兵分三路往各院系跑。
林一民负责送中文系,刚走到朱东润先生家的院门口,就见老先生正坐在藤椅上翻着文献。
“朱先生,《浪潮》印出来了!”
林一民小心翼翼地递过刊物,心里还揣着点紧张。
毕竟这是先生亲自写序的刊物,要是有半点差池,少不了被批评。
朱东润放下书,接过刊物先看封面,红墨水写的“浪潮”二字让他眼中闪过丝赞许,随即翻到扉页。
当看到“巴金题”那行小字和“以笔为刃,以真为潮”八个字时,老先生的手指顿了顿,抬头看向林一民:“巴老竟为你们题字了?这可是件大事。”
林一民赶紧点头:“是许成军托李编辑转请巴老题的,巴老还说盼着咱们青年能‘守本心、观时代’。”
朱东润没再说话,翻开创刊词,当读到“开放的真谛,是丢了自己去谄媚他人吗?”时。
他眉头微挑,随即缓缓点头。
“成军这小子把这东西放在一个校园刊物里,真是.”
“行了,我看看,一民,你快去忙你的,不用在我这个老头子这浪费时间!”
与此同时,许得民正站在贾植芳先生的书房里,看着老先生翻《浪潮》。
贾植芳手指划过自己写的序言,突然笑出声:“你看我这字,比老朱还是强点的?”
许得民哪敢说话只能站在一边听着。
“嘿,这创刊词,这许成军,你们浪潮胆子够大的啊!”
“哪有!”
“我又没说你,你脸上贴什么金!~”
贾老戏谑地看了许得民,许得民脸上一苦。
妈的,这狗屎林一民!
自己不来,把这活给我!
“不过许成军这三篇诗写得好,《未启的窗》里‘光影斑驳’那句,有我年轻时读里尔克的味道。”
贾植芳推了推眼睛。
想起许成军在面试的时候和他争论比较文学时的场景。
这小子。
真是能折腾!——
武康路老洋房的书房里,午后的阳光裹着桂花香漫进来,落在巴金案头那迭《随想录》手稿上。
他刚校完“讲真话”的章节,就听见李晓琳轻叩房门:“爸,许成军托人把《浪潮》送来了,说是您题字的那本,特意给您留了样刊。”
“哦?成军同志?”
这算是他当前最看好的一位青年作家。
只是这个小辈的一些写作理念连他也有些捉摸不透。
但是以他的经验至少看得出这是一位有天赋、用心写作、真正爱这个国家的年轻人。
巴金放下钢笔,目光落在女儿递来的刊物上。
红墨水写的“浪潮”二字,在素白油印纸面上格外醒目,像一簇跃动的火苗。
“朱东润和贾植芳竟也写了序?”
翻到扉页,巴金的老花镜微微下滑,他凑近纸面细读,嘴角渐渐扬起笑意,“东润兄的文字还是这般见骨,植芳兄倒藏了几分温和。许成军这年轻人,能把两位性情迥异的老先生请到一起,可见是用了心的,这文学社,倒不是只会舞文弄墨的闲散班子。”
朱冬润是研究文学史的大家,寥寥几笔就见功力。
“愿此刊守文学初心,葆批判锐气,以笔为楫,载中国故事,渡时代江河,奔涌不息。”
贾植芳更是文辞直白,和朱冬润的序放在一起,更显其个人特色。
其实从文风来看。
贾植芳的文字向来就是不事雕琢,善用口语化表达,常以“我”的视角直抒胸臆,避免掉书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