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盲区测试 (第1/2页)
凌晨五点零三分的江堤上,雾未散,烟未消。
宋昭站在原地,脊背绷成一张拉满的弓。
那句低语仍在颅骨内回荡——“下一个……是你同事……”像一根烧红的铁丝,缠进神经深处。
他握紧后视镜碎片,边缘硌进掌心,疼痛让他清醒:这不是幻觉,是警告,也是宣战。
他们知道他在查。
而更可怕的是,他们正在测试他。
上午九点整,省厅案情研判会准时开始。
投影屏亮起,一张惨白的尸体面部照片缓缓浮现——流浪汉,五十岁上下,面部扭曲,左颅塌陷,右腿碾碎。
董岚站在前方,声音冷静如刀:“死者李某,无固定住所,死于昨夜23:17分,G312国道东段,一辆疑似警用车辆擦撞后逃逸。尸检显示,颅骨陈旧性骨折,与三年前‘10·19袭警案’中袭击巡警的凶器伤痕完全吻合。”
会议室一片寂静。
三年前那起袭警案至今未破,巡警被钝器击晕,执法记录仪丢失,现场只留下半枚带血鞋印。
若这流浪汉真是凶手,为何如今死得如此蹊跷?
一辆“警车”撞他,还逃逸?
角落里,小林低头记录,笔尖在纸上划出均匀的波纹——一下,两下,三下……规律得不像书写,倒像某种编码。
宋昭坐在第二排,目光不动声色地扫过那片纸面。
波纹频率……和《燃灯曲》前奏的鼓点一致。
他忽然抽出铅笔,轻轻敲击桌面。
嗒、嗒嗒、嗒——三短一长。
小林的笔尖猛地一抖,波纹断裂。
宋昭垂下眼,仿佛只是无意识的小动作。
但心跳已悄然提速。
他在赌——赌这个看似普通的实习生,已被“灯奴”系统激活,正通过书写传递监听信号。
而他的节奏干扰,已让对方短暂失序。
“逃逸车辆后视镜有明显刮痕,”宋昭开口,声音平稳,“建议优先排查近期汽修记录,尤其是更换后视镜的店铺。”
众人侧目。
技术科老张皱眉:“你怎么知道有刮痕?现场没提取到碎片。”
“轮胎碾压角度偏斜,死者倒地方向与撞击力不符,”宋昭缓缓道,“说明车辆在碰撞后曾试图倒车规避,左后视镜极可能擦到路边石墩。这是典型的肇事逃逸心理反应。”
逻辑严密,无可反驳。
只有他自己清楚——那画面早已在他脑中回放三次。
昨夜23:16,一名穿警服的“灯奴”推着无牌改装车,故意撞向流浪汉,随后用工具伪造轮胎轨迹、洒血、摆放鞋印。
真正的监控在案发前五分钟被远程切断。
那辆车,根本不是警车,甚至连正规车辆都不是。
但他不能说。
“真相之眼”已用两次,第三次留给了未知危机。
此刻他必须像个普通刑警一样,用推理站稳脚跟。
董岚看了他一眼,眼神微不可察地点头。
会议继续推进。
而宋昭知道,这只是开始。
十点十七分,物证实验室。
冷柜开启,寒气扑面。
他调出事故现场提取的“逃逸车”模拟图像,顺手在系统内检索“近期后视镜更换记录”。
一条不起眼的数据跳了出来——
老李汽修,城西工业区,昨日21:45,更换左后视镜,漆色匹配江城警用涂装。
宋昭瞳孔微缩。
“老李汽修”……周老师提供的“灯奴”早期据点清单中,排在第三位。
老板姓李,曾是殡仪馆火化工,三年前因精神异常离职,此后名下店铺频繁出现在多起伪造案中。
他不动声色地将这份工单打印,放入公开案卷盒。
但在原始电子档中,他悄然插入一段加密水印,标记为“一级污染风险——疑似灯奴行为链介入”。
这是陷阱,也是诱饵。
如果有人动这份档案,他就能顺藤摸瓜,揪出内鬼。
下午三点零九分,技术室。
空调嗡鸣,光线惨白。
小林突然起身,将一份“补充报告”递给董岚:“根据市局天网系统调取的模糊帧,逃逸车车牌尾号初步判定为‘K9’。”
全场目光聚焦。
宋昭缓缓站起,走向主控台:“把原始视频调出来。”
“已经处理过了,”小林声音平稳,“原始流媒体因存储压缩,存在丢帧。”
“那就调原始哈希值。”宋昭敲击键盘,调出底层数据流,“视频文件的数字指纹不会说谎。”
屏幕一闪,两组哈希值并列呈现。
不一致。
他放大事故前五分钟的监控画面边缘,逐帧播放。
在第23:12:03帧,画面右下角的电线杆出现轻微重影,像素层叠,像是后期贴图。
“这是合成帧。”宋昭声音冷得像冰,“真正的监控,在案发前五分钟就断了。有人用旧素材伪造了‘逃逸车’的影像。”
会议室死寂。
小林低头修改报告,笔尖用力过猛,刺穿纸面,留下一个漆黑的孔。
他没抬头,但喉结轻微滑动了一下。
宋昭盯着他后颈,那里有一道极细的疤痕,呈环状,像是手术缝合后的痕迹——和“穿服者”植入神经接口的位置一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