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黄金楼 (第1/2页)
从床上爬起来,简单洗漱后,周景明和武阳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市区里找一个馆子,好好地搓上一顿。
昨天晚上精神状态不佳,也没胃口吃东西,现在却是饿得不行。
这种时候一碗尕面片配上二三十串烤羊肉,再加上一碗酸羊奶,绝对能给人极大的满足。
尕面片是西海人面食中最普遍而又很独特的家常饭,这种面片不是用擀面杖擀出来的,而是用手揪出来的,量大汤足,味道很不错。
而这边的烤羊肉和疆域那边又有所不同,这边的烤羊肉是用新鲜羊肉切成薄片,用细铁签串着,蘸上调料,在火炉上烧熟,表面脆黄,香味浓烈。
而酸羊奶,武阳喝得并不习惯,倒是周景明,咕咚咕咚几口下肚,顿时有种心满意足的感觉。
吃饱喝足,也已经是十点多钟。
周景明特意找店家打了一壶青稞酒带上,因为闻着味道不错,出了馆子,又在外面的台阶上休息了一阵,才开始领着武阳在城里溜达。
和周景明一路走着到处看人不一样,武阳更多时候看的是周边的那些房屋。
和显得有些破落的玛沁县城不一样,格尔木的房屋就有不少显得高大上档次。
“别看地方偏远,楼房建得是真不赖!”
武阳颇有感叹的说:“早知道我老家的房子就好好弄一下了,也建成这样的洋楼,而不是一般的砖瓦房。”
周景明笑了起来:“这有什么好羡慕的,各地的气候环境不一样,所盖的房子也不一样,适合格尔木的屋子,到了你湘西老家,可是会变得不伦不类的。
再说了,房子这东西,年年变着花样,其实变来变去,也没多大意思。”
有过上辈子的经历,房子这玩意儿是个耗钱的窟窿,在周景明看来,是最没意思的,弄得再好,无外乎还是一个吃饭、睡觉的地儿。
顿了一下,他接着又说:“你现在在格尔木看到的一些讲究的楼房,其实不少就是金把头、金老板淘金赚钱后建的,在当地,被称为黄金楼。
其实,在阿勒泰那边,情况还好些,在这里,赚到钱的只是那些金把头、金老板和极少数的淘金客。大部分的淘金客都是赔钱的。
一个个总想着来淘金暴富,结果到了地方,大都被卷进各种争斗的漩涡,要么是找到矿点,被人撵得鸡飞狗跳,要么就是淘到的金子被人惦记着,根本带不出去,反而把几个月淘金垫进去的本钱给赔了,得不偿失,事情哪有那么简单。
说实话,就咱们哈熊沟的矿点上,我开出的待遇,已经顶天了,只要踏实干,不说暴富,每个人一个淘金季下来,怎么说也能有几千块。”
武阳微微点点头:“这话我相信……其实,我领着的那些人,来到哈熊沟的时候,不少人看到河道里有淘金队伍淘金,也想着让我领着他们单独出去淘,说是那样容易发财,尤其是金贩子进山收金子,他们知道一克金子的市价能达到四十来块钱的时候,就更有想法了。
我就是像你刚才说的那样告诉他们的。
后来,看到河谷里斗过几次,知道凶险,一个个才把心里的心思压下,老老实实在矿点上干。”
“关键是要他们自己想通了,要是想不通,总觉得自己很有本事,想出去自己搞,我反正是没意见的,不拦着。”
周景明边说边走,在经过格尔木河西清真寺门口时,忽然看到一个熟面孔。
他当即迎着走了上去:“穆萨……”
那人听到这名字,先是愣了一下,在脑海里尽可能搜索着关于周景明的记忆,显得很费劲。
周景明提点了一句:“去年,淘金季结束,回去的班车上……你不记得我了,咱们在车上说过话。”
听到这话,穆萨恍然大悟:“对对对……是你,我记起来了!”
周景明打量着穆萨,又看看他面前放着的一些淘金工具、木头把子,显然是用来卖的,有些奇怪地问:“你怎么没去淘金,跑到这里来摆摊了?”
穆萨苦笑一声,他拍了拍自己左脚:“残了!”
周景明这才注意到,穆萨的左脚,裤管显得有些空荡,和右脚相比,像是干枯了一样:“怎么回事儿?”
穆萨摇头叹气:“别提了,今年没有去北疆,到祁连山山脚的野牛沟去淘金,运气还不错,去了没几天,就找到一个矿点,出的金子还不错,本以为能发财,结果,被人给盯上了,干了一架,腿上挨了一刀,把筋给砍断了。”
“既然伤了,怎么不回老家,还守在这里干什么?”
“家也没了……我这三年下来,淘金基本没什么收入,长期在外,去年回到家,媳妇一个劲地跟我闹离婚,日子实在没法过,就跟她离了,三岁的儿子也留给了她。
我今年又出来,结果又碰到这么一档子事儿……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