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汴河晨途释前憾,码头符光显玄能 (第1/2页)
辰时,晨光如碎金般洒在汴河水面,粼粼波光随着漕运船桨的划动层层漾开。姜瑜与姜溯并辔行至漕运码头,马蹄踏过青石板路的声响,混着码头搬运工的号子、货船的橹声,揉成了汴京清晨鲜活的市井曲调。码头旁的草棚下,流民们裹着打满补丁的旧衣,有的正用破陶碗接檐角滴下的露水,有的则蹲在地上翻找昨日残留的麦饼碎屑,一双双眼睛里满是生计的窘迫。
“姐,”姜溯忽然勒住马缰,枣红色的骏马轻轻打了个响鼻,他指尖攥着缰绳,指节微微泛白,语气里带着几分难以掩饰的局促,“前阵子稚子阁的事,是我混账。”他侧过头,不敢直视姜瑜的眼睛,只盯着马颈上的铜铃,“当时滢妹妹哭着说你抢了她的住处,我没问一句缘由,就冲到你跟前喊嚷,连你解释的机会都没给。后来大哥把前因后果跟我说了,我才知道自己有多糊涂——你在姜承宗家受了那么多罪,回了本家,我本该护着你才是。”
姜瑜闻言,目光落在草棚下一个正用树枝在地上画圈的孩童身上,指尖轻轻摩挲着马鞍上精致的缠枝纹。她的声音平静得像汴河的晨水,没有半分怨怼:“过去的事,再提也无益。往后你遇事多留个心眼,别再轻易被旁人的话牵着走,便是对彼此都好。”话虽清淡,却已卸下了此前的隔阂,姜溯听着,只觉压在胸口的愧疚终于散了些,他抬手挠了挠头,脸上露出几分释然的笑意。
两人正欲策马前行,码头东侧突然传来一阵撕心裂肺的惊呼:“当心!”只见一辆载满瓷器的马车失控冲来,车轮碾过石子路发出刺耳的“咯吱”声,车辕歪歪斜斜,眼看就要撞上蹲在路边捡麦饼的孩童——那孩子不过五六岁,梳着两个歪扭的小髻,手里还紧紧攥着半块沾了泥的麦饼,全然没察觉死神正步步逼近。
姜溯瞳孔骤缩,翻身下马的动作已快如疾风,却见姜瑜的动作比他更迅疾。她手腕轻抬,一枚叠得整齐的平安符从袖中滑落,指尖凝起的淡青色玄气裹着符纸,如离弦之箭般掷出。符纸在空中骤然展开,朱砂勾勒的镇厄纹路瞬间亮起,化作一层温润的淡金色光膜,像被晨雾笼罩的薄纱,稳稳将孩童护在其中。
“砰!”失控的马车擦着光膜驶过,车轮溅起的泥水狠狠砸在光膜上,却连一丝涟漪都未激起。孩童愣愣地站在原地,直到光膜渐渐消散成点点微光,才反应过来自己逃过一劫,哇的一声扑进赶来的母亲怀里。周围的流民见状,纷纷跪倒在地,破旧的衣袍扫过满是尘土的地面,他们对着姜瑜连连叩拜,声音里满是感激:“多谢玄师姑娘救命!姑娘真是活神仙啊!”
姜溯站在一旁,看着那消散在晨光中的微光,又望向被流民簇拥却神色淡然的姜瑜,心中对她的玄学能力再无半分疑虑,只剩深深的信服。他从前只听人说姜瑜懂玄术,却从未亲眼见过她施术救人,此刻才真切明白,自家这位姐姐,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在姜家小心翼翼、任人拿捏的闺阁女子。
这时,一个穿着粗布短褂、皮肤黝黑的流民首领凑上前来。他先是对着姜瑜深深作揖,粗糙的手掌在衣襟上蹭了蹭,而后压低声音,语气里满是警惕:“姑娘既是玄师,可得多当心。最近南城不太平,总有个穿灰布衫的汉子在贫民窟附近转悠,逢人就打听‘在城西破庙帮过工的女人’。那汉子眼神阴沉沉的,看人的时候像要吃人似的,昨天还跟我们几个流民起了冲突,下手狠得很。姑娘去南城寻人,可千万避开他。”
姜瑜颔首,将首领的话记在心上——看来姜承宗家的人,或是其他觊觎陈氏的势力,早已先他们一步行动。她从袖中取出一袋碎银,递到首领手中,银袋撞击的声响在清晨的码头格外清晰:“这些银钱你拿去,给孩子们买些热粥和麦饼。若再见到那灰布衫男子,不必惊动他,只需悄悄记清他的去向便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