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去地区 (第1/2页)
若是说林家窝棚屯子附近哪个单位最有钱,公社压根就排不上号,论有钱还是得属人家林场。
林场那可是正儿八经的公家单位,里面的职工都是领工资吃供应粮的。
别看林场采伐区那边也有地,出产的粮食大部分是给林场工人的家属们吃的。林场工人不仅不用吃自己种的粮食,为了方便带饭每天还有二两半的细粮补贴。
可要论粮食多,还得是人家兵团,毕竟兵团就是职业垦荒搞粮食生产的。
只不过如今这个年代,别管以啥形式,倒买倒卖都是不允许的,只能通过供销社或上级调配来互换有无,甚至农村大集都取缔了,更遑论其他。
为什么京城抓得那么严,依然还有鸽子市与黑市的存在,实在是如今的形势不利于经济交流,而老百姓也真的有那个需求。
农村地区私底下的经济交流也有,但是很少,都是偷偷的来。
说白了,换白面是有一定风险的,得是那种机灵人才适合干这活儿。
弄个傻愣愣的家伙,人家随口问一句:"你们拉这么多粮食干啥去?"
"俺们支书让俺去找人换白面吃……"
恐怕白面还没到手,这边连人带粮食、带爬犁就得让人扣了。
路平安三人在屯子里睡了一晚,第二天,支书让人套了两架爬犁,上面堆了一些苞米、黄豆和一些野味儿,又让建军跟着,一行四人出了屯子。
路平安问:"咱们去哪里?"
建军、吴大伟和小马泡异口同声的回答:"去兵团!"
兵团规矩多,管的严,各营各连分工协作,上级统一调派。种植什么作物,任务量是上交多少,都是规定好了的。
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上级调配的粮食,够吃是大致够吃的,却不一定符合下面连队的需求和兵团知青的心意。
有的兵团知青是南方人,喜欢吃米,偏偏连队种的是苞米,分到手里的是高粱和麦子。
有的男知青饭量大,连队里的女知青少,若是统一做饭的连队还好,若是凭票供应,用细粮票换别人的粗粮票很不方便。
只要会说话,会办事,总能找到换粮食的地方。
路平安有些看不上这种费劲巴拉的换法,去兵团还不如去煤矿呢。爬犁上有肉,还怕换不来白面?
路平安还惦记着去收点煤呢,顺便还能泡个澡,爽歪歪。
"你有门路?"
"你回去找你爹开几张介绍信,剩下的包在我身上了,行不?"
"那可太行了,你也不早说。走,掉头回去。"
建军麻利的跳下爬犁,拉住了马笼头,调转爬犁回了屯子。
开个介绍信对于建军来说太简单了,他把路平安的打算和支书一说,支书立马同意了。
听说他们要去隔壁县煤矿上换白面,支书连忙让人把苞米卸了下来,装了一些山货,一看就是老手,私下里肯定没少倒腾东西。
几人揣好介绍信,重新出发,一路向东,在傍晚时分到了林场。
如今这个季节天黑的早,白天赶不了多少路,好在路平安他们也不着急。
晚上住在林场招待所,第二天天不亮就重新出发,朝着鹤岗而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