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东北王’ (第2/2页)
李晓冉语气慵懒的地问:“晚上还要见谁呀?看你挺重视的。”
“嗯,约了赵苯山和郭大老师谈点事。”王盛靠着椅背,稍微松了松领口。
“赵苯山?郭大?”李晓冉眼睛一亮,瞬间恢复了神采:“是今年春晚演《三鞭子》、《机器人趣话》的那两位老师吗?”
“对。”
王盛继续道:“还记得我昨天跟你说的那个电视剧项目吧?我打算让赵苯山老师出演核心角色。”
“哇……”
李晓冉小声惊叹,觉得王盛的圈子和她接触的仿佛是两个世界。
她原本觉得自己能接到《保镖之翡翠娃娃》已经算迈进圈了,但王盛谈笑间接触的,已是春晚级别的喜剧大腕。
这让她更加确信,紧紧抓住身边这个男人是多么正确的事。
……
傍晚六点五十出头。
桑塔纳停在了无名居门口。
王盛和李晓冉在服务生的引导下,走向预订好的包间。
推开门,只见赵苯山和郭大已经到了,正坐在饭桌旁的椅子上上喝着茶,聊得颇为热络,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显然彼此很熟悉。
见到王盛进来,两人立刻停下话头,站起身迎了过来。
“王总!久仰久仰!”赵苯山率先伸出手,笑容热情而朴实,带着点东北口音。
眼下,老赵的实力和影响力尚未到达顶峰,那句广为流传的‘过了山海关,有事找苯山’,还没诞生。
“王总真是年轻有为!”说话带着老秦人口音的郭大,也笑着伸出了手。
老郭目前在小品领域的影响力,和老赵不相上下,都被称为继老陈老朱之后的第二代‘小品王’,只是风格地域不同,分别代表着西北圈、东北圈。
“两位老师太客气了,是我久仰您二位的大名才对。”
王盛快走两步,双手握住赵苯山的手,接着又和郭大握了握手:“非常感谢二位赏光。”
“这位是李晓冉李小姐。”王盛简单介绍了一下身旁的李晓冉。
“两位老师好。”李晓冉忙微微鞠躬问好,显得有些乖巧。
“哎呦,这姑娘真俊呐!”赵苯山笑着夸赞。
郭大也笑着点头附和。
寒暄过后,四人分宾主落座。
服务生开始有序地上菜。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气氛越发融洽。
王盛这才切入正题,将《家和万事兴》的剧本大纲和贺岁剧的构想详细说了一遍。
“所以,这个姥爷的角色,非赵老师您莫属。
那种底层小人物的智慧、倔强和对亲人深沉的爱,只有您能演出那个味儿来。”
王盛说得诚恳,接着又道:“郭老师,您的语言风格,和赵老师的语言风格,有强烈反差,很容易出喜剧效果,亲家这个角色,只有您能驾驭的住。”
赵苯山和郭大听得认真,不时交换一下眼神。
赵苯山沉吟片刻,开口道:“王总,不瞒您说,这本子挺有意思,热闹,也接地气。
贺岁剧这想法也好,过年嘛,大家就图个乐呵。能跟北影厂、跟王总您合作,我是求之不得。”
郭大也点头:“是啊,王总年轻有为,思路活泛。这项目我看行。”
对于他们这样的春晚喜剧大腕而言,主流的影视资源其实也是比较稀缺的。
赵苯山今年才客串了张亿某的《有话好好说》。
郭达因为形象原因,接触到的影视资源也不多。
王盛又和赵苯山、郭达聊了聊档期。
两人目前都在筹备明年,也就是1997年的春晚作品,所以这段时间正好在京城。
听王盛说九月中旬开机,半个月左右就能拍完,赵苯山和郭大思考了下,便答应了下来。
“二位老师既然同意,那我就放心了。”王盛举起酒杯:“具体合同细节,明天我让公司和二位老师的经纪人对接。预祝我们合作愉快,拍一部老百姓过年都爱看的戏!”
“合作愉快!”
赵苯山和郭大也高兴地举杯。
杯盏交错间,王盛笑容深邃。
他力邀赵苯山,看中的不仅是其无可替代的喜剧天赋和观众缘,更深层的,是想引入含有东北文化基因的影视作品,来对冲含有京圈文化基因的影视作品。
含有京圈文化基因的影视作品,传播范围很受限制,与之相比,含有东北文化基因的影视作品传播范围要更广阔一些。
偏文艺点的形容就是,京圈文化是深井,精深而专注;东北文化是长河,奔流而广泛。
未来三十年文艺创作看东北,真不只是说说,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