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阅读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阅读 > 大学哪些事 > 第17章:科技管理制度创新探索

第17章:科技管理制度创新探索

第17章:科技管理制度创新探索 (第2/2页)

这个想法的推进,远比我预想的要难。首先是选址,我先后跑了苏南、浙北三个产业园区,对比了租金、政策支持、企业密度等多个因素,每次都要和园区负责人谈上大半天,还要实地考察周边的交通和配套设施。有一次为了确认一个园区的电力供应是否能满足实验室需求,我特意等到晚上,跟着电工去配电室看设备参数,冻得手都僵硬了。最终选定苏南那个园区,是因为当地政府承诺提供三年免租金的场地,还能协助对接企业资源,这对学校来说能节省不少成本。
  
  然后是人员调配,需要从学校各个学院抽调有企业合作经验的教师常驻。一开始还有些教师犹豫,担心异地工作影响家庭,有位年轻教师就跟我说:“鹿科长,我孩子才三岁,要是去苏南常驻,一周才能回家一次,实在放心不下。”我挨个找他们谈话,承诺“弹性工作时间”,增加校外补贴,可以每周在苏南工作四天,周五回校;还协调学校解决了常驻教师的住宿和子女入学问题,比如把教师子女安排进学校附属的幼儿园,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2014年春天,“江城科技大学(苏南)装备制造研究院”正式揭牌。研究院就设在园区的孵化器里,1000平方米的空间里,划分了实验室、办公室和成果展示区。揭牌当天,就有三家企业当场签订了合**议。其中一家企业的负责人笑着说:“以前我们要等学校的老师来,现在大学研究院就开在隔壁,有问题随时能沟通,上个月我们提出的检测精度优化需求,老师们一周就给出了方案,这效率以前想都不敢想。”我看着研究院里忙碌的教师和企业代表,心里格外踏实,把“实验室”建到产业一线,不仅是空间上的延伸,更是学校科技管理理念的升级,科研终于不再是“关起门来做实验”,而是真正走到了产业中去。
  
  三、剩余经费灵活使用:给科研团队“留足后劲”
  
  解决了“人”和“空间”的问题,我又把目光投向了横向课题的经费管理。我记得去年年底,材料学院的一个团队在结题时,还剩下23万元经费,团队负责人来找我,想用钱做一个后续的小实验,完善之前的技术成果。可按照当时的规定,剩余经费必须收回学校,不能再用于项目相关的研发。那位负责人攥着经费报表,语气里满是惋惜:“鹿科长,那23万虽然不多,但足够我们做一次关键的材料性能测试,要是能留下来,我们的成果转化可能会快半年。现在收回去,这个技术就只能先放着,说不定过阵子就被别的团队赶超了。”
  
  他走后,我翻遍了学校的经费管理文件,发现横向课题的剩余经费管理,一直沿用的是纵向项目的规定——“结题后剩余经费收回,统筹使用”。可横向项目和纵向项目不同,很多横向项目的技术成果需要后续的优化和迭代,比如根据企业的反馈调整参数,或者针对新的应用场景做适配,剩余经费往往是团队用于“首尾”和“拓展”的关键资金。如果把这笔钱收回,不仅会打击团队的积极性,还可能导致一些有潜力的技术成果“烂尾”。
  
  我决定推动经费管理的改革。首先做了个统计,发现学校近三年结题的横向课题中,有62%的项目存在剩余经费,平均每个项目剩余18万元,总金额超过1500万元。看着这个数字,我心里更坚定了:这么多钱如果能留给项目组,能支持多少后续研发?能让多少技术成果落地?
  
  我带着统计数据,多次和财务处、人事处沟通,提出“横向课题结题后,剩余经费留归原项目组,用于后续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或人才培养,使用范围由项目组自主申报,学校审核备案”。财务处的同事一开始提出质疑:“这样会不会导致经费滥用?比如有人把钱用在和科研无关的地方。”我早有准备,笑着拿出补充方案:“我们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有序放开’。项目组要提交剩余经费的使用计划,明确每一笔钱的用途,学校每季度会进行审计,确保经费都用在科研和转化上,一旦发现违规,就取消该团队未来三年的横向经费留存资格。”
  
  政策实施后,材料学院的那个团队,用剩余的23万元做了材料性能测试,优化后的技术很快被一家新能源企业看中,签订了120万元的成果转化协议。团队负责人特意给我送来了一份成果报告,激动地说:“秦科长,要是没有这笔剩余经费,我们的技术可能就错过了最佳转化时机,现在不仅企业满意,我们团队也更有干劲了,下次有横向项目,我们还想争取!”看着他兴奋的样子,我心里暖暖的——改革最怕的就是“一刀切”,只要多站在教师和团队的角度考虑,政策就能真正落到实处。
  
  四、凝聚共识:从“一个人的想法”到“全校的行动”
  
  从纵向项目的子项目负责人分级设定,到横向合作的三项创新举措,我前前后后忙碌了近半年。我的笔记本上,记满了调研数据、教师意见、企业需求,还有无数次讨论后修改的方案,有的页面被划得密密麻麻,有的地方贴着便利贴,写着“明天和王立教授确认合作细节”“下周去苏南研究院看看设备情况”。
  
  在向科发院处务会汇报的前一天晚上,我还在办公室里加班,把所有材料整理成了一份厚厚的报告。尤其在纵向项目子项目负责人的部分,我特意做了一个表格,清晰列出“项目金额区间”“子项目负责人数量”“设定依据”和“案例参考”,比如在“300万-500万”那一行,标注了“案例:材料学院某500万项目,总负责人选定年轻教师张伟为子项目负责人,负责核心实验模块,张伟凭此资格成功申报副高”。我知道,只有把细节说清楚,把好处讲明白,院领导与校领导才会认可这个方案。
  
  汇报会上,我把自己的思考和方案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提到纵向项目子项目负责人时,我特意强调:“300万以上设1个,500万以上设2个,1000万以上设3个,这个标准是根据近五年的项目数据定的,刚好匹配不同规模项目的协作需求;而且让总负责人决定子项目负责人,既能保证人选的合理性,也能避免行政干预科研。”我还举了张伟的例子,“像张伟这样的年轻教师,有能力、肯干事,就差一个能证明自己的机会,子项目负责人就是这样一个机会。”
  
  处领导们认真听着,不时点头。分管科研的副校长拿起我的报告,翻到了项目负责人的表格,笑着说:“鹿鸣,你这个细化标准很实在,不是拍脑袋定的,既考虑了大项目的协作特点,又给了年轻教师机会,值得推广。”其他领导也纷纷表示,横向合作的三项创新举措,抓住了校企合作的关键痛点,符合学校“产学研融合”的发展方向。
  
  2013年6月,学校正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科研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规定:300万元以上的纵向项目可设立1个子项目负责人,500万元以上可设立2个子项目负责人,1000万元以上可设立3个子项目负责人,子项目负责人由总项目负责人选定;产学研特聘教授按“三年连续年均200万或单次1000万横向经费”标准认定;异地成果转化分中心给予场地和政策支持;横向课题剩余经费留归项目组灵活使用。
  
  政策出台那天,我的办公室比往常更热闹。张伟拿着新的项目申报书来找我,兴奋地说:“鹿主任,我现在是那个800万项目的子项目负责人了!总负责人说我之前做的实验数据很扎实,让我牵头子课题,今年评副高终于有希望了!”他的眼睛里闪着光,和上次来找我时的失落截然不同。王立教授也打来电话,说他的产学研特聘教授岗位吸引了两名企业的技术骨干来读研究生,校企合作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今年的横向经费已经到款400万了。
  
  我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楼下操场上奔跑的学生和不远处实验室里亮着的灯,心里格外温暖。我知道,科技管理创新没有终点,未来还会有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比如异地研究院的运营成本如何优化,子项目负责人的考核标准如何细化。但只要我始终记得“为教师服务”的初心,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一定能为学校的科研事业,为每一位奋斗的教师,搭建起更广阔的平台。
  
  夕阳透过窗户,落在我的笔记本上,那上面写着我新的计划:下个月,要去苏南研究院调研,看看设备使用情况和教师的工作需求;还要和人事处一起,细化子项目负责人的考核标准,确保他们的贡献能真正被认可。我的笔在纸上继续写着,每一个字都透着坚定——因为我知道,每一点小小的改变,都可能照亮一位教师的科研之路,都可能让学校的科研事业向前迈进一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