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阅读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阅读 > 大学哪些事 > 第24章:科技管理中跨越边界的交友之道

第24章:科技管理中跨越边界的交友之道

第24章:科技管理中跨越边界的交友之道 (第2/2页)

现在再看孙伟办公室的“人脉地图”,我发现红钉旁边,多了些小字标注,比如我所在学校的智能光电实验室旁边,写着“可对接新能源、汽车行业”;蓝钉的锐科光电旁边,写着“需光电检测技术”。孙伟说:“这都是和你合作久了,慢慢摸清的‘资源脾气’,知道谁能做什么,谁需要什么,政策落地就快多了。”而我知道,这份“摸清”,其实就是科技管理里最珍贵的“默契”,不是靠文件,而是靠一次次的对接、互助,慢慢攒出来的。
  
  三、长期关系的维护密码:科技管理里的“走心共生”
  
  每个月的月中和月末,我们都会约在学校的教工咖啡馆见见面。那地方不大,有个小院子,种着两棵桂花树,秋天的时候,咖啡香里混着桂花香,特别舒服。我们俩每次都坐靠窗的位置,点两杯美式,不加糖不加奶,这是多年的习惯,就像我们聊天的内容,从来不加“客套话”。
  
  有时候聊政策,比如他会说:“明年的省重点研发计划,可能会侧重‘碳中和’方向,你们实验室可以提前准备相关项目。”我会记下来,回头跟实验室的老师说;有时候聊行业趋势,我会说:“我们最近和华为合作开发‘智能传感芯片’,感觉以后AI+硬件的结合会是主流。”他会点头:“我也听企业说过,下次政策修订可以往这个方向靠。”有时候也聊家常,比如他儿子上高中,纠结选理科还是文科,我会把自己女儿选理科后“从抵触到喜欢”的经历告诉他;我母亲生病需要找专家,他会帮我联系省人民医院的医生,还特意叮嘱“要提前说清楚是慢性病,别让老人跑冤枉路”。
  
  有次周五见面,我带了份实验室新做的“智能光电传感器”样品,给他看:“这个体积比以前小了一半,功耗也降了30%。”他拿在手里翻来覆去看,还掏出手机拍了照:“我下周要去见一家做无人机的企业,他们正好缺小型传感器,我把样品带去,说不定能促成合作。”后来那家企业真的和我们实验室签了协议,首批订单就有500套。我跟孙伟说“谢谢”,他却说:“谢什么?你给我看样品,我给企业牵线,本来就是互相的,再说,看到你们的技术能用上,我也开心。”
  
  在这段关系里,我们始终遵守着一个“黄金法则”:永远为对方保留颜面,永远替对方着想。有一次,我们学校申报的“医疗影像AI辅助诊断系统”项目,在评审会上没通过。散会后,孙伟没在会场说什么,而是等所有人走了,拉着我到走廊:“不是技术不行,是材料里少了‘临床验证报告’,评审专家担心系统的准确率,你补一份三甲医院的验证数据,下次申报肯定能过。”他没说“你们怎么这么粗心”,也没在别人面前提“没通过”,而是私下指问题、给建议。后来我补了报告,第二次申报果然过了,我特意请他吃饭,他笑着说:“要是当时在会上批评你,你以后怎么跟实验室的老师交代?大家都是做科技管理的,知道做事不容易。”
  
  而我也会尽量替他考虑。有次孙伟要组织一场“高校-企业对接会”,想借我们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还需要找3位专家做分享。我本来想找最有名的张教授,但张教授那段时间在国外出差,回来的时间正好和对接会冲突。我没直接跟孙伟说“张教授来不了”,而是先联系了另外两位专家,李教授(研究智能装备)和王教授(研究成果转化),确认他们有空,又整理了两位教授的“分享提纲”,然后才跟孙伟说:“张教授在国外赶不回来,但李教授和王教授的研究方向正好对接企业需求,我把提纲发你,你看看行不行?”孙伟看了提纲,说:“太行了,比张教授的方向还贴合这次对接会。”后来对接会很成功,有8家企业和高校签了意向协议,孙伟说:“你总是能想在我前面,帮我把‘意外’变成‘惊喜’。”
  
  不知不觉,我和孙伟已经认识10年了。这10年里,我们一起推动了7项省级重点科研项目,从“智能光电检测系统”到“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优化”;一起帮学校争取了20多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覆盖了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一起促成了10家校企合作,其中3家企业已经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但比这些成果更珍贵的,是我们之间的信任,那种“只要开口,就知道对方会帮”的信任。
  
  2017年,孙伟想考我校公共管理硕士,复习时总在“政策分析”这门课上卡壳。他找我时,有点不好意思:“你在学校,能不能帮我找个老师问问?”我立刻联系我校管理学院的张教授,他是我的校友,研究政策分析多年。我跟张教授说了孙伟的情况,还特意提了“他是省科技厅直属单位的中层干部,平时做政策落地工作,实践经验丰富,就是理论知识需要补补”。张教授很乐意帮忙,每周抽出两小时给孙伟辅导,还把自己的课件和复习资料发给孙伟。后来孙伟顺利考上我校MPA,开学那天,他特意拉着我和张教授一起吃饭,说:“要是没有你们,我可能真考不上,以后我也算是你们学校的‘校友’了。”
  
  而去年,我们学校遇到了一个“大麻烦”:智能光电实验室的“高精度光谱仪”坏了,需要从国外进口配件,但海关审批卡住了,按规定,进口科研设备配件需要“科技部的专项批文”,但申请批文至少要20天,而实验室正在赶一个省级项目的验收,耽误不起。我急得团团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孙伟。他听我说了情况,立刻说:“你别慌,我认识科技部火炬中心的人,我帮你问问能不能走‘紧急通道’。”他当天就给火炬中心的朋友打了电话,还帮我整理了“项目验收时间表”“配件急需原因说明”,第二天就把批文的“加急申请”报了上去。最后,配件只用了7天就清关了,实验室按时完成了验收。那天我给孙伟送了箱我们学校自己种的橘子,他笑着说:“你这橘子比超市买的甜,不过下次有事,别跟我客气,直接说。”
  
  除了工作和学习,我们也有很多“休闲时光”。每个月,我们都会约一次羽毛球,在学校的运动场,打两小时,出汗了就坐在场边喝水,聊些轻松的话题。孙伟的平台广,经常有地市科技局或企业的朋友来省城,他总会记得邀请我:“今天有随州科技局的刘局长来,他们市里有很多中小企业缺技术,你过来认识一下,说不定能帮你们实验室推广成果。”
  
  跟着孙伟参加这些活动,我认识了很多“有用的朋友”:随州科技局的刘局长,后来邀请我们处,去他们那里里做了2场“科技成果推介会”,帮实验室的智能检测系统打开了市场;康泰医疗的陈总,和我们合作开发了“便携式医疗影像设备”,现在产品已经卖到了东南亚;省财政厅的王处长,帮我们学校争取到了“科研经费包干制”的试点,让实验室的老师不用再为“报销”分心。这些朋友,都是孙伟给我“搭的桥”,而我也会帮孙伟的朋友,比如刘局长的侄子想报考我们学校的研究生,我帮他联系了导师;陈总的企业想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我帮他整理了“产学研合作证明材料”。
  
  有人说,职场里的“朋友”都是“功利性”的,但我和孙伟的关系,却早已超越了“功利”。其实我知道,我和孙伟能处这么久,不是因为“互相利用”,而是因为我们都懂:科技管理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政策要靠人落地,资源要靠人对接,而只有“走心”的关系,才能让政策落地不“卡壳”,让资源对接不“断线”。
  
  结语:挚友,是科技管理里最珍贵的“资源”
  
  现在再走进省科技厅的茶歇室,看到孙伟,我总会想起10多年前第一次见他的样子,那个在**台上认真记笔记的年轻干部,如今已经成了省科技厅的“业务骨干”;而我,也从一个“不懂政策”的高校科技处室主任,成长为能“对接政策、整合资源”的管理者。这10多年里,我们一起经历了政策的调整、项目的成败、职场的起伏,但唯一没变的,是我们之间的信任和互助。
  
  有人问我,做科技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会说,是专业能力,是责任心,更是“有几个能托底的挚友”。因为科技管理不是“单打独斗”,你需要有人帮你解读政策的“潜台词”,需要有人帮你对接跨部门的“资源”,需要有人在你遇到困难时“拉你一把”。而孙伟,就是这样的挚友。
  
  他教会我,科技管理里的“人脉”,不是通讯录里的名字,而是那些“愿意和你共享信息、共担责任、共赢未来”的人;他教会我,跨越年龄和职级的关系,靠的不是“讨好”,而是“平等的价值交换”;他更教会我,长期稳定的挚友关系,靠的不是“利益捆绑”,而是“走心的互相着想”。
  
  在这个世界“效率”和“功利”的时代,我和孙伟的故事,或许不算“惊艳”,但却真实,真实地告诉我们,在科技管理这条路上,挚友,才是比政策、资源更珍贵的“财富”。因为政策会变,资源会动,但那些愿意和你并肩前行、彼此托底的挚友,会一直都在。而只要有这样的挚友在,无论遇到多少“难办的事”、多少“跨不过的坎”,你都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