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社畜觉醒,初获横财 第8章:基金初立与家族暗流 (第1/2页)
李逸喆站在滨江一品顶层客厅的落地窗前,俯瞰着晨曦中逐渐苏醒的城市。手中的旧手机上,【社会影响力:1/100】的提示仿佛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虽然只激起微小的涟漪,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他回想起昨天与父亲那场推心置腹的谈话,心中既感欣慰又觉压力。欣慰的是,父母这关总算过了,他们开始尝试理解并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巨变;压力则来自于如何有效利用手中资源,真正撬动那看似遥不可及的“影响力”。
“单纯的捐款,效率太低。”李逸喆喃喃自语,目光扫过脚下繁华的都市,“二十万才换1点,照这个比例,要刷满100点得投入两千万……这还不考虑边际效应递减。”
他需要更聪明的方法,更需要一个可靠的帮手。想到这里,他拿起手机,拨通了小姑李文娟的电话。
“小姑,早上好,没打扰您吧?”
“小喆啊,早上好!不打扰不打扰!”电话那头,小姑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欣喜和一丝未散尽的惊讶,“我正想找你呢!昨天你走了之后,刘园长激动得都快哭了,拉着我说了半天,说你这笔捐款对他们来说简直是救命钱……小喆,小姑真的……真的没想到……”
“小姑,您别这么说。能帮到孩子们就好。”李逸喆语气温和,“我打电话给您,正是想再聊聊这件事。有些想法,想听听您的意见。”
“你说!只要小姑能帮上忙的,绝对没二话!”李文娟的语气立刻认真起来。
李逸喆组织了一下语言,尽量让自己的想法听起来成熟且可行:“小姑,我昨天回去想了想。二十万的捐赠能解决‘星星缘’一时的困难,但像‘星星缘’这样需要帮助的小机构、小项目,恐怕还有很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在想,是不是可以成立一个小型的、非公募的公益基金或者扶持计划?”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似乎被这个想法震住了。
李逸喆继续解释道:“规模不用很大,初期我可以投入一部分资金作为启动和种子基金。它的目的不是撒钱,而是更精准、更高效地去发现和扶持那些真正在做实事、但缺乏资源和声量的草根公益项目或个人。除了提供小额资金支持,或许还可以尝试帮他们对接一些资源,提供一些管理或宣传上的建议。”
这个想法在他脑中酝酿了一夜。一个专注于“有效公益”的小型基金,似乎比单纯捐款更能产生持续的价值和更广泛的影响。
“小喆……你……你这个想法太好了!”小姑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我做了这么多年志愿者,太清楚情况了!很多小机构、个人爱心人士,真的就是缺那么一点启动资金,缺一点关注和指导!很多时候几万块钱就能让他们坚持下去,做出改变!但是……这事情很繁琐,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去调研、去跟踪、去管理,你那么忙……”
“所以,小姑,我需要您的帮助。”李逸喆诚恳地说,“您有多年的公益实践经验,了解这个领域的真实情况和需求,也有热情和耐心。我希望请您来负责这个基金的初步筹建和日常运作。当然,不会让您白忙,我会支付相应的薪酬。”
“我?我来负责?”李文娟的声音充满了难以置信,“小喆,我……我就是个普通职工,退休了做做志愿者,我哪懂管理什么基金啊!这么大的事,我怕给你搞砸了……”
“小姑,您别担心。”李逸喆安慰道,“专业的事务,比如法律文件、财务审计、资金托管,我们可以委托给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比如安平信托或其他有资质的基金会托管部分资金和流程。您主要负责项目发现、初步筛选和后续跟进,您多年的志愿者经验就是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可以慢慢来,先从小的、熟悉的项目开始,比如‘星星缘’就可以作为第一个深度扶持对象。”
他顿了顿,补充道:“这对我来说,也是一次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一起摸索,怎么样才能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价值。”
电话那头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只能听到小姑略显急促的呼吸声。李逸喆耐心地等待着,他知道这个决定对小姑而言意味着什么——这几乎是要将她半辈子的业余爱好和热情,转变为一桩正式甚至带有几分事业色彩的工作。
“好!”良久,李文娟的声音再次传来,这一次,语气中带着一种破釜沉舟般的决心和前所未有的光亮,“小喆,小姑信你!也谢谢你看得起小姑!这事,我干了!我一定尽全力,帮你、也帮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和机构,把这个事情做好!”
她能感觉到,这不仅仅是在帮侄子忙,更是在做一件她内心深处真正渴望、且有可能产生深远影响的大事。
“太好了,小姑!谢谢您!”李逸喆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笑容,“那我们就这么说定了。您这两天可以先初步构思一下,比如咱们这个基金暂时叫什么名字,重点关注哪些方向(比如儿童关怀、环保、社区服务等),初步的运作流程怎么设计。我这几天会联系安平信托和律师事务所,咨询一下设立和运作这种小型公益基金或专项计划的法律、财务流程。我们随时沟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