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千年枷锁:商鞅的诅咒与秦汉的铁笼 (第1/2页)
在所有帝王那复杂而沉重的目光中,天幕的画面再次变幻。
那幅刺目的中英对比图景,如同被水墨晕染般缓缓消散。
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古朴的青铜之色,充满了肃杀与变革的气息。
【一个文明的走向,往往在它最初的源头,便已埋下伏笔。】
低沉的旁白声,仿佛从万古虚空中传来,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头。
【中国为何没有自发走向工业文明?】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溯到两千多年前,去探寻那道被制度化的,针对一个阶级的千年枷锁。】
画面中央,四个篆体大字缓缓凝聚,释放出无形的重量。
【专题:千年枷锁——历代王朝的“重农抑商”策】
画面拉近。
一个身着黑衣,眼神冷峻如刀的男子,正站在一位雄心勃勃的君主面前,慷慨陈词。
正是秦孝公与商鞅。
【商鞅:“农战,国之本也!民壹于农,则朴;朴,则农。民壹于战,则勇;勇,则战。民事农战,则国安而主尊!”】
【“商贾、工匠,乃‘乱化之民’!彼等不事稼穑,游手好闲,追逐末利,败坏民风,动摇国本!欲强国,必抑商!使商无利可图,则民自归于农!”】
商鞅的话,字字铿锵,如利剑出鞘。
始皇帝嬴政的座前,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他的眼中迸发出灼热的、几乎是狂热的认同感!
没错!
这正是他大秦赖以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立国之基!强国之本!
另一边,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这两位出身草莽的皇帝,更是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刘邦想起了泗水亭长时,那些商人看他时轻蔑的眼神。
朱元璋则想起了元末濠州城里,那些囤积居奇,宁可让粮食烂在仓库里,也不肯开仓赈济灾民的富商大贾。
厌恶与警惕,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本能。
【旁白: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第一次将‘重农’与‘抑商’这两种思想,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它确立了一个影响中国两千年的核心逻辑:农业和战争,是国家唯一需要鼓励的‘正业’;而商业,则是必须被严格限制和打压的‘末业’。】
【其核心目的,并非经济考量,而是纯粹的政治考量——维护一个便于统治、易于征发、思想单纯的农业社会,从而最大限度地强化君主的中央集权。】
“政治考量……”
大唐,太极宫。
李世民咀嚼着这四个字,眉头微皱。
他想起了丝绸之路上那些往来不绝的胡商,他们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异域的文化与情报,虽有风险,但利亦大焉。
这天幕,竟将此事说得如此绝对?
画面流转,来到了统一后的大秦帝国。
嬴政看到了他最熟悉的景象。
一群群商人,面如死灰,被虎狼般的秦吏从雕梁画栋的华丽宅邸中驱赶出来。
他们的万贯家财被清点、籍没,家人则被戴上枷锁,与罪犯为伍,流放至南越、九原等蛮荒边陲。
【秦始皇三十三年,徙天下富商翁伯等十二万户于咸阳。】
嬴政冷峻的面庞上,没有一丝波澜。
这是他的命令。
在他看来,将这些富可敌国、人心难测的财富拥有者,集中到帝都,置于自己眼皮子底下看管,是再正确不过的决定。
财富,只能掌握在国家手中!掌握在朕的手中!
天幕的镜头一转,对准了汉高祖刘邦。
画面中,一位身穿绫罗绸缎的商贾,腆着肚子,正想进入一座官署,却被门口的卫兵用长戟粗暴地拦下,直接推了个趔趄。
【汉高祖令: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刘邦哼了一声,心中暗道:“就该如此!一群投机取巧之辈,也配与官吏同列?”
紧接着,画面又转到汉文帝、景帝时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