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老朱,你差点成了千古罪人! (第1/2页)
【铁券传世,一诺千年】
紧接着,一行时间标注,让大明谨身殿内的气氛,瞬间变得有些古怪。
【洪武二十四年】
朱元璋愣住了。
他下意识地掐算了一下。
如今,是洪武十二年末。
洪武二十四年,那不是十二年之后的事?
朱元璋的脸色变得精彩纷呈。他挺直了腰板,眼神里多了几分审视。他倒要看看,十二年后的自己,会上演一出怎样的戏码。
画面展开。
江南,建昌府。
几名锦衣卫手持圣旨,面无表情地冲入知府衙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维洪武二十四年冬十月甲辰,江西按察使司奏:建昌知府钱用勤,监管失察,致粮胥勾豪族挪税粮三千石,民诉未彻查,属失职。依《大明律・户律・仓库》“守掌官物亏空”条论罪。着刑部会同都察院,即革其职、抄产抵亏,限十一月内押京听议。钦此!”
尖利的声音划破长空。
堂上,一位面容儒雅的中年官员,面如死灰,颓然跪倒。
抄家,革职,押解进京……在洪武朝,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往往只意味着一个结局——死。
就在锦衣卫如狼似虎地查抄家产时,一个青年冲了出来,跪在地上,怀里死死抱着一个古朴的铁盒。
他正是钱用勤之子,钱怞。
“官爷,家父冤枉!求官爷宽限几日,容小子赴京,为家父鸣冤!”
为首的锦衣卫百户冷笑一声:“鸣冤?皇爷日理万机,是你想见就能见的?带走!”
眼看父亲就要被押上囚车,钱怞双目赤红,猛地打开了怀中的铁盒。
盒中之物,并非金银,而是一块形似瓦片的铁制信物,上面用金泥镶嵌着古老的篆文。
“我有先祖御赐丹书铁券在此!我要面圣!”
丹书铁券?
在场的所有锦衣卫都停下了动作。
这玩意儿,只有开国的那些公侯才有,他哪来的?
天幕前,所有时空的皇帝也都眯起了眼睛。
免死金牌!
这东西,历朝历代都有,但真正到了生死关头,能起作用的,寥寥无几。
所谓“丹书铁券”,很多时候,不过是皇帝笼络人心的一纸空文,真要较真,那便是“最终解释权归朝廷所有”。
尤其是……要在一个以铁血著称的开国皇帝面前,用前朝的剑,来斩本朝的官?
这钱家小子,怕不是疯了。
大唐。
李世民摸着下巴,饶有兴致地问向身边的房玄龄:“玄龄,你看这大明开国皇帝,会认这块前朝的铁券吗?”
房玄龄沉吟片刻:“臣不知。”
画面中,钱怞带着那块铁券,千里迢迢,赶赴应天府。
皇城之内,气氛肃杀。
洪武二十四年的朱元璋,威严更甚。他坐在龙椅上,面沉如水,看着阶下那个单薄的青年,以及他高高捧起的铁券。
“此乃何物?”
“回禀陛下,此乃唐昭宗赐予臣之先祖,吴越王钱镠的丹书铁券!”
随着钱怞的回答,天幕上浮现出关于这块铁券的来历。
【钱镠铁券,唐昭宗乾宁四年(公元897年)赐予。上书: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钱氏先祖钱镠,保境安民,于五代十国乱世之中,独守东南一方净土,使江南百姓免遭战火。后其孙钱弘俶,为免生灵涂炭,纳土归宋,成就一段佳话。】
原来是那位“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吴越王。
不少文人雅士,心中肃然起敬。
钱氏一族,不仅有功于社稷。
但,功是功,过是过。
唐朝的皇帝,赐的免死牌,到了大明朝,还好不好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