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苦杏仁味(上) (第2/2页)
他分配了任务:一组人负责排查赵乾的通话记录和财务往来;另一组人走访古董市场和博物馆,了解赵乾在行业内的名声;邢从舟则带队专门追查糖画和“隼”的线索。
会议结束后,老周叫住了正准备离开的邢从舟和宋冰。
“你们两个怎么看这个案子?”他问道,目光在两人之间移动。
宋冰先开口:“凶手计划周密,对毒物特性很了解,可能有一定的化学或医学背景。”
邢从舟补充道:“凶手对传统文化也有研究,不仅选择糖画作为信息载体,还使用罕见的古法工艺。年龄可能在40岁以上,有耐心,注重细节。”
老周点点头,与他的判断基本一致。
“小邢,你带队去糖画市场看看。宋法医,毒物来源的调查就交给你了。”
两人点头应下,各自离去。
康城的老城区有一条著名的民俗文化街,这里聚集了各种传统手工艺人和小吃摊贩。上午九点,街道刚刚苏醒,摊主们正在忙碌地准备开张。
邢从舟带着两名年轻刑警走在街道上,目光扫过一个个摊位。他的装扮与这里的环境格格不入——笔挺的西装裤,熨烫平整的白衬衫,外加一副金丝眼镜,看起来更像是来考察的学者而非刑警。
“邢哥,咱们从哪开始问?”年轻刑警小陈问道。
邢从舟从公文包里取出糖画的照片和那个装有罂粟种子的证物袋:“先找糖画摊位,询问是否有使用罂粟籽的传统。”
他们很快找到了一个糖画摊位,摊主是位六十多岁的老先生,正熟练地用勺舀起熔化的糖浆,在石板上绘制各种图案。
邢从舟上前,出示警官证:“老先生,打扰一下,想向您请教个问题。”
老摊主停下手中的活计,好奇地打量着三位不速之客。
邢从舟展示糖画照片:“您做这行多少年了?见过这种造型吗?”
老摊主戴上老花镜,仔细看了看照片,摇头道:“这都化得不成形了,看不出来原来是什么。不过看样子是麦芽糖做的,手艺一般。”
“您做糖画会加罂粟籽吗?”邢从舟直接问道。
老摊主一愣,随即笑了起来:“警官同志,那是老黄历了!我爷爷那辈确实有人这么做,说是能增香。但现在谁敢啊?一不小心就被当成毒品了!我们现在都用芝麻、花生碎什么的。”
“那您知道现在还有谁用这种古法吗?”邢从舟追问。
老摊主沉思片刻:“城里应该没有了。不过听说郊区有几个老艺人还守着老规矩,具体我不清楚。”
邢从舟谢过老摊主,继续沿着街道询问。连续问了几个糖画摊主,得到的回答都差不多:罂粟籽工艺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城里肯定没有。
正当他们准备离开时,一个卖糖人的小贩悄悄凑过来:“警官,你们找用罂粟籽的?”
邢从舟警觉地转头:“你知道?”
小贩四下张望,压低声音:“民俗文化街肯定没有,大家都怕惹麻烦。但我听说...只是听说啊,城南老巷里有个怪人,还坚持用老法子做糖画,叫什么‘老糖王’。”
“具体地址知道吗?”
小贩摇头:“那就不清楚了。听说他脾气怪,不轻易见人,都是熟客带熟客。”
邢从舟谢过小贩,立即带队赶往城南。
城南老巷是康城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巷道狭窄曲折,保留着许多传统院落。三人在这里转了一个多小时,问了十几个居民,才终于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里打听到“老糖王”的住处。
那是一个陈旧的四合院,门楣上挂着一块斑驳的木牌,上面用楷书写着“糖艺”二字。院门虚掩着,邢从舟轻轻推开,闻到一股熟悉的甜香——与案发现场的气味十分相似。
院子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坐在小板凳上,专注地熬制着一锅糖浆。他看上去至少七十多岁,双手布满老茧,动作却依然稳健流畅。
“请问是‘老糖王’吗?”邢从舟礼貌地问道。
老人抬起头,眯着眼睛打量来人:“是我。你们是...”
邢从舟出示警官证:“市公安局的,想向您请教关于糖画的问题。”
老糖王的表情顿时警惕起来:“我合法经营,从不乱加东西。”
邢从舟取出证物袋:“您别误会。我们只是想问问,您做糖画会用罂粟籽吗?”
看到证物袋里的罂粟籽,老糖王的脸色微微一变,沉默片刻后叹了口气:“果然还是出事了。”
邢从舟敏锐地捕捉到这句话:“您为什么这么说?”
老糖王放下手中的工具,指了指院中的石凳:“坐吧。这事说来话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