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世界脊梁上的阴影(上) (第1/2页)
飞机降落在拉萨贡嘎机场时,邢从舟感到一阵轻微的高原反应。西藏的天空蓝得不像话,阳光刺眼,空气稀薄而清新。特别行动队一行六人——包括邢从舟、老周、技术专家小高、两名特警队员和一位藏语翻译——带着沉重的装备和更沉重的心情踏上了这片土地。
根据苏兰心信中提供的坐标,他们的目的地是位于羌塘草原边缘的一个偏远山谷,距离最近的村镇也有两百多公里。当地政府提供的向导是一位名叫扎西的藏族老人,脸上刻着风霜的痕迹,眼神却异常锐利。
“那个地方,我们叫它‘记忆山谷’。”扎西用生硬的汉语说,手指向远方的雪山,“老人们说,那里保存着世界的记忆,但也是危险的禁地。”
车队沿着颠簸的土路前行,窗外是无边的草原和巍峨的雪山。随着海拔不断升高,队员们的高原反应更加明显,但没人抱怨——所有人都知道这次任务的重要性。
途中,扎西讲述了一个古老的传说:在时间开始之前,有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存在于青藏高原。他们掌握了意识和物质的奥秘,能够用思想塑造现实。但后来因为滥用这种力量,文明自我毁灭,只留下一些遗迹和“记忆容器”。
“糖画中的符号,很像我们古老经书中的‘意识之门’图案。”扎西拿出一个破旧的经书,上面确实有一些与糖画纹路相似的符号。
经过两天的艰苦行程,队伍终于抵达坐标所在的山谷入口。令人震惊的是,山谷入口处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着复杂的符号——正是糖画和编号信物上出现的那些图案!
“这不是天然形成的。”小高用设备扫描石碑,“内部有复杂的晶体结构,像是某种...能量导引装置。”
山谷内部更加神奇:奇形怪状的岩石上刻满了古老的符号,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殊的能量感,连设备都检测到异常的能量波动。
随着深入山谷,队员们发现了一些人造结构的遗迹——倒塌的石屋、破损的通道,还有一个看似祭坛的圆形平台。平台上刻着17个凹槽,与西北矿场发现的祭祀台一模一样,但规模更大,保存更完整。
“这里才是原始版本,”邢从舟惊叹,“矿场的那个是仿制品。”
在祭坛中央,他们发现了一个隐藏的地下入口,通道向下延伸,深不见底。令人不安的是,入口处有新鲜脚印和车辙印——有人比他们先到了!
“刘易斯或者苏兰心,”老周判断,“或者两者都在。”
队伍谨慎地进入地下通道。通道内部出乎意料地先进,墙壁是某种光滑的合金,发出柔和的蓝光。空气循环系统在运转,温度恒定——这个地方还在被使用!
通道尽头是一个巨大的地下空间,里面布满了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像一个高科技实验室与古老神庙的结合体。最令人震惊的是空间中央的景象:数十个透明的生命维持舱排列成圆形,每个舱内都有一个人处于休眠状态。
邢从舟凑近最近的一个舱体,透过玻璃看到里面的人脸时,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是已经被宣布死亡的王志远!
紧接着,他在其他舱体中认出了梁世琛、吴启明、***...所有在案件中“死亡”的关键人物都在这里,处于某种休眠状态。
“他们都没死...”小高声音颤抖,“那些死亡都是伪造的!”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声音从阴影处传来:“欢迎来到‘方舟’,邢警官。”
从阴影中走出的是一身白色研究服的宋冰,她看起来比上次见面时更加冷静,眼神中有一种超然的平静。
“宋法医?”邢从舟难以置信,“你还活着?这一切到底是...”
“死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邢警官。”宋冰微微一笑,“在这些古老技术面前,肉体的生死可以超越。”
她解释说,论坛事件中的“死亡”和“重生”都是精心策划的戏码,目的是测试意识转移和肉体再造技术的可行性。所有这些关键人物都被秘密转移到这里,参与一个更加宏大的计划。
“什么计划?”老周警惕地问,手按在枪套上。
宋冰指向实验室深处的一扇巨大金属门:“‘方舟计划’——保存人类文明的精粹,迎接即将到来的巨变。”
她带领他们穿过实验室,来到那扇巨大的门前。门上是复杂的符号图案,中央有17个凹槽——正是为那些编号信物设计的。
“真正的‘隼’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延续万年的使命。”宋冰讲述了一个惊人的故事:远古时期,一个名为“守护者”的文明预见到地球将周期性地经历巨大灾难,建立了这个地下设施来保存知识和生命。
每个文明周期结束时,“守护者”会选择17个代表不同领域的精英,将他们的意识和知识保存起来,等待下一个文明周期重新播种。糖画、苦兰、编号信物——所有这些都是一种测试和选择机制,用来识别适合进入“方舟”的候选人。
“王志远他们误解了使命,想利用这些技术控制世界。”宋冰叹息,“我和苏兰心的工作是纠正这个错误,确保‘方舟计划’按原定目的进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