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勘字诀的奥秘 (第1/2页)
在火麒麟烙印的庇护下,我终于获得了在这片信息汪洋中进行“安全航行”的资格。
对“归虚”的恐惧,也转化成了一种时刻悬于头顶的、鞭策我保持审慎的警钟。
接下来的数个夜晚,我几乎将所有的休息时间都投入到了元神出游的探索之中。
我像一个刚刚得到望远镜的天文学家,贪婪地、却又小心翼翼地,观察着这个隐藏在现实之下的镜像世界。
我绘制着属于我自己的“城市能量地图”,标记出哪里是“信仰之力”的汇聚地,哪里是“欲望之河”的奔流区,又有哪些角落,潜藏着由绝望和怨念形成的、需要远远避开的“负能量沼泽”。
我的元神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变得愈发凝实,对这具“意识之体”的操控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然而,新的问题随之而来。
我发现,我虽然能够“看”到这一切,却无法真正地“理解”它们。
我能看到那条由贪婪、嫉妒、野心构成的欲望之河,但我无法理解,这些截然不同的情绪能量,为何能混杂在一起奔流?
它们之间遵循着怎样的转化与吞噬规则?
我能看到那座古寺上空祥和的信仰气旋,但我无法理解,这股庞大的能量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现实世界中信徒们的精神状态?
它与神佛之间,又是否存在着真实的链接?
我的探索,始终停留在“观察”的表层。
我就像一个隔着玻璃观看海洋馆的游客,虽然能看到各种奇特的鱼类,却永远无法体会到海水真实的温度与压力。
更重要的是,我能感觉到,《太一经》在我脑海中解锁的那些信息,我并没有真正地“消化”掉。
它们就像是被人强行塞进我胃里、却无法被吸收的食物,让我的神魂产生了一种隐隐的“饱腹感”和“不适感”。
我隐约有种预感,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即便有火麒麟的保护,我的神魂也终将因为“消化不良”而出现问题。
这或许是另一种形式的“归虚”。
我必须找到将这些知识“据为己有”的方法。
在一个深夜,探索归来后,我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休息,而是再次将心神沉入到那本青铜古籍之中。
这一次,我的目的不再是解锁新的内容,而是寻求一个答案。
一个关于“如何消化”的答案。
我将意识集中在经文的开篇,那个我已然无比熟悉,却始终感觉未曾勘破的总纲之上。
我的精神力,如同一根最精细的探针,逐字逐句地扫过那些古老的文字。
当我的意识,最终落定在全篇经文的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一个字上时,
惊雷打了一下我的脑袋!
那个字,是“勘”。
“勘”者,察也,核也,度也。
有勘探、勘察、勘验之意。
在我凝视它的瞬间,我神魂深处的火麒麟烙印,再次与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一道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更加庞大、更加深邃的信息流,从“勘”字之中奔涌而出,通过火麒麟烙印的“过滤”与“转译”,温和地注入我的意识深处。
这一次,被注入的不是操作步骤,也不是法门技巧。
而是一种“方法论”。
一种关于如何认知世界、如何消化信息、如何锚定自我的,根本性的修行方法论。
在我的意识中,一段段无声的文字如醍醐灌顶般展开:
“天地为卷,万物为字,欲解其意,必先临摹。”
“眼观非真,耳闻非实,唯有代其行,入其里,方知其理。”
“元神者,无形无质,如水入水,可容万形。然,水虽无形,常在器中。若离器过久,则散于天地,不复为水。故,行代入之事,必先铸己之器,以防同化之危。”
“勘字诀,其要在‘扮演’。以元神代入一草一木,一鸟一兽,乃至一人一念。以其眼观世界,以其心感悲欢。于扮演之中,体验其‘存在’,理解其‘规则’,印证己之所学。消化其信息,而固守己之本心,方为大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