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章 大郎,该吃药了? (第1/2页)
酒宴散去,已是日暮时分。红日西沉,只在天边留下一抹残霞。
赵叹与武松二人并肩走出待客厅,晚风一吹,酒意便涌了上来。
这一日之内,先是演武场上生死一线,最后又是酒席宴前步步为营,饶是赵叹两世为人,也觉得一股倦意涌来。
“兄弟,今夜便在我这跨院歇下吧。”武松瓮声瓮气地开口,如今他已把赵叹当成二人的主心骨。
赵叹点了点头,也不推辞:“也好,明日一早再回东庄去。”
二人回到那偏僻的跨院,武松在演武场上那石破天惊的一脚,早已传遍了整个柴家庄。
这回,再没人敢对他们有半分怠慢。赵叹只是随口提了一句屋里冷,管事的便亲自领着两个仆役,点头哈腰,麻利地抬来一个半人高的铜火盆,火苗正旺,噼啪作响,将清冷的屋子烘得暖意融融。
方才在酒席上,虽各有心思,但酒却实打实喝了不少。二人此刻都有些乏了,也没什么多余的话,各自脱了外衣,和衣而卧,几乎是头刚沾到枕头,便沉沉睡去。
次日清晨,天光大亮。
二人起身洗漱,庄上仆役早已备下热腾腾的肉包和米粥。
吃罢早饭,赵叹抹了抹嘴,对正在院中舒活筋骨的武松说道:“哥哥,收拾一下,随我一同回东庄去吧。”
武松停下动作,有些诧异:“我也去?”
赵叹笑道,“你在这西庄也是孤家寡人一个,没什么相熟的,倒不如随我去东庄,也提前与林教头结识一番。往后大家都是一个锅里吃饭的兄弟,早些熟络,没有坏处。”
武松想了想,觉得在理。他在这西庄待了数月,除了惹人嫌,便没交下一个朋友。于是痛快应道:“好!都听兄弟的!”
二人说走便走,晃晃悠悠地出了西庄,往东庄的方向行去。
冬日的清晨,土路被冻得梆硬,路边残雪未消,踩上去咯吱作响。
两人并肩走着,武松开口问道:“兄弟,昨日在酒席上,你与柴大官人说的那番话,我听得是云山雾罩,到现在也没想明白。”
“哦?哥哥哪里不明白?”赵叹侧过头看他。
“柴大官人,要钱有钱,要势有势,对我们兄弟又这般礼遇。你为何就断定,这柴家庄不是个安身立命的好去处?”武松皱着眉头,一脸的困惑,“你说朝中奸臣当道,可这跟柴大官人又有何干系?他又不当官,离那东京十万八千里,怎的就牵扯到一起去了?”
武松是真的想不通。
在他看来,柴进仗义疏财,礼贤下士,这柴家庄简直就是他们这等江湖好汉的福地洞天。昨日柴进许诺给他总教习的位子,他心中着实是动了念头的。
赵叹闻言,心里暗自发笑。我总不能告诉你,我手里有剧本,能知道未来要发生什么吧?
这话要是说出来,武松不把他当成失心疯才怪。
他沉吟片刻,换了一种武松能听懂的说法:“哥哥可知‘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道理?”
“不曾听过,是何道理?”武松摇了摇头,这等文绉绉的道理,他哪里懂得。
“天地万物,皆是此理。"赵叹的语速不快,“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大官人如今的情况,便是那十五的月亮,圆满了,也就离亏损不远了。”
他见武松还是一脸疑惑,便更直白的说:“柴大官人仗着太祖皇帝的丹书铁券,只敬官家,不理朝臣,可偏偏柴家庄钱粮堆积如山。”
“倘若当今天子是个励精图治的明君雄主,敬重祖宗之法,那柴大官人自然高枕无忧。可如今官家沉迷于花鸟字画,不问世事,朝堂上四大奸臣一手遮天,对于他们来说,什么丹书铁券,不过是一块废铁。”
“如今的柴大官人,便如同抱着金元宝的三岁孩童,一旦让他们找到了由头,柴家庄将连皮带骨,被瓜分的一干二净。”
武松听完只觉得后背一阵发凉,是啊,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柴大官人仗着丹书铁券,这般特立独行,确实太过扎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