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班底与说法 (第1/2页)
因为这场大雨,陈三郎母子也在德清困了好几天,一直到今天,天气放晴,道路也好走了些,他们母子才在今天返回府城。
这个时候,母子俩都清楚,凭借三言两语或者武力,已经不太可能把陈清带回湖州府了。
所以,才有了这几句“好言相劝”。
陈清两只手拢在袖子里,抬头看了看眼前的陈澈。
陈家三兄弟里,这位陈三郎的脾气,其实并不是太糟糕,他对陈清的感情,更多是带着点可怜,同情的意味。
因此,平日里说话都还算客气,还一口一个“大兄”。
而陈家那位作为“读书种子”的陈二郎,平日里见到陈清的时候,往往直呼其名。
因为陈二郎,读书很好。
换句话说,陈清早年在家里头不受父亲喜爱,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性格有些软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在读书上全无天分。
这种“全无天分”,在寻常人看来可能没什么,但是在陈昭明这种进士出身的官老爷看来,读不了书就是蠢笨。
笨人,自然用不着继承家业。
也正因为陈三郎性格勉强还可以,所以他才会在这个时间,来到施粥棚门口,对陈清说出这么一番话。
“不好收场?”
陈清淡淡的说道:“事情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早就已经没有办法收场了。”
他抬头看着陈澈,皱了皱眉头,然后摆手道:“我这里很多事情要忙,没有精力与你为难,你该上哪去上哪去。”
“要是见着了爹。”
陈清摇了摇头:“他想怎么办就怎么办罢,要是想来处置我,我在德清等着他。”
陈澈听了这话,脸色都有些变了。
“大兄到了德清之后,全然变了个人一般,连家里人都要不认了吗?”
陈清冷笑道:“当日,我出门招赘,本来就是离陈家入顾家,这是你母亲定下来的事情,如若我赘入顾家,咱们还能算是一家人吗?”
陈澈大声道:“那是大兄你自愿的!”
陈清摇了摇头:“你我易地而处,你会不会自愿?”
这个事情说起来复杂。
连续几个月时间,李夫人一直在想方设法做通陈清的“思想工作”,再加上那个时候,陈清的状态不怎么对劲,很多时候是浑噩状态,最终才促成了这件事。
而远在数百里之外的陈昭明,之所以能同意这件事,一来是他的确不怎么喜欢陈清这个有些笨的长子,二来就是那位李夫人的影响力了。
陈清说完这句话,不再理会他,而是转身离开。
“我还有事,你自回府城罢,去跟你娘说,她管不着我。”
陈大公子冷笑了一声:“再来惹我,我还要打她一顿!”
说罢,他再不看这个亲兄弟,扭头转身就走,回施粥棚里忙活去了。
此时,德清天气已经放晴,施粥棚里原先不少灾民,已经返回了家里善后,棚子里还剩下差不多百来个人。
陈清先是来到安置伤病的帐篷,矮身进去之后,左右看了看,很快找到了李十一兄妹俩。
此时,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已经退了高烧,歇息了几天之后,总算是恢复过来了一些。
李十一见陈清走了过来,连忙上前,就要磕头,被陈清一把扶住,没有能跪下去。
“你妹妹好些了没有?”
李十一连忙说道:“多亏了您还有陆掌柜,我妹妹已经退了烧了。”
这几天,他常常帮着陆掌柜做事情,也学会了一些东西,至少是会称呼“您”了。
陈清点了点头,问道:“天气已经放晴,这粥棚估计再有个七八天就要撤了,后续百姓们也要各回各处,该收拾家里收拾家里,该补种庄稼补种庄稼,你们兄妹有没有去处?”
李十一听了这话,脸色变得有些黯然:“老爷,我们一家子是佃户,我娘走了之后,不知道地主老爷家,还会不会让我给他种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