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电影圈也来了个年轻人啊,压力到我这儿了 (第1/2页)
“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面红旗,不能出错。”
“没人送材料,我也没有办法啊。”
……
不能赌!
必须要确保万无一失。
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寻找新的‘阻断球’。
但梁昌寿(黄小明)刚才喊了好一会,都没人送来‘电子管收音机’……
镜头拉远,给了院子里众人一个全景,所有人都很失落。
就在此时,背景音乐从悲伤转到了希望,观众似乎感觉到要发生的事情了。
镜头缓缓推到栏杆边上,院子里,一个老人家颤颤巍巍的送来一个铜的烟袋锅……
梁昌寿激动的翻下栏杆来到大爷面前,接过烟袋锅仔细打量,然后真诚的说道:“大爷,这是铜的,我们不能用。”
杜兴汉(王千源)从梁昌寿身后走了出来,他的目光越过俩人,看向院子门口。
镜头随着他一路向前,出现了令人无比感慨的一幕:京城市民拿来了各种物件,院子里和巷子里,挤满了热心的人民……
“同志,这是大典筹备处吗?”
“叔叔您看,这个能用上吗?”
“同志,这些捐哪里?”
“同志,我是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这是我们实验室仅存的一块铬。”
“……”
杜兴汉向着巷子里走去,一句台词没有,但泛红的眼眶和翘起的嘴角,已经给观众传达了所有要讲的话。
来到巷子里,杜兴汉激动的喊道:“大家不要挤,慢慢往里走。”
……
收集好了材料,林治远和梁昌寿俩人,开始现场制作阻断球。
早上5点03分,钢制的小球做好了。
此时。
距离最终验收环节,只剩53分钟。
林治远等人带着阻断球和焊接设备,坐上纠察大队的车子,直奔广场。
黄博的画外音也响起。
“时间不多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抓紧爬上旗杆,用焊接的方式换掉阻断装置,以保证国旗在升起来时,不论什么风力都不会失空。”
但由于封锁,到达广场两公里之外时,只能下车。
林治远提着设备疯狂的奔跑着。
“再过几个小时就是开国大典了,到时候会有二十万观众看,全国会有四万万同胞看着,全世界的人都在看着……”
“在这个重大的历史时刻,千小心、万小心,还是出了纰漏,如果按动按钮时出了问题,那后果不敢想象。”
“不可能,我也绝不能让任何问题出现。”
“无论如何,我都要保证新中国第一面国旗顺利升起!”
画面中,林治远和穿过巷子、跑进门楼,进入了一片开阔的广场,晨曦微亮,地平线那边是墨蓝色的天空,一轮红日隐藏在地平线之下蓄势待发、即将东升。
面对这样的场景,影厅内的众人只感觉心潮澎湃,内心的激情已经燃烧,最后化为浓烈持久的掌声。
“好!”
“拍的好。”
“太棒了……”
参与《前夜》的所有主创,都露出了发自肺腑的笑容。
成了!
冯小钢揩了下眼角,长舒一口气,心里五味杂陈,“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许离了华宜我能混得更好呢?”
32岁的黄博拍了拍34岁王千源的肩膀,这俩人都是出道多年才在今年爆发了一次,王千源看了看黄博,两人同时笑出声。
黄小明激动的抓着大腿,“太爽了,这电影看得过瘾,票房应该不止一个亿!”
不久后,
林治远爬上旗杆焊接好了阻断球,国旗顺利的升起、回收。
验收,通过了。
画面变黑,出现一行字:
【十月一日,下午三时】
镜头一转,黄博站在了TAM城楼上,周总理的真实原声出现,“现在,请中央人民政府毛主席,讲话!”
随后,教员的湖南话响彻整个广场:“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
《前夜》到此结束了,这是一段聚焦开国大典幕后人员的小故事,展现时代洪流下默默付出的一群普通人的故事。
看惯了千军万马的大场面,突然走进普通人的世界,似乎更有了代入感,情感的触动也更为深刻。
时代大潮滚滚向前,我们谁又不是个普通人呢?
正因为如此,包括冯小刚、黄博、王千源和黄小明等在内的主创人员,没有一个怀疑这部电影的未来前途。
在场的一些媒体,已经开始手写新闻稿。
新浪记者写到——《前夜》的主旋律羁绊让我动容,我一个大男人数次热泪盈眶……编剧精彩的讲故事手法、导演细腻的拍摄手法、演员们精彩绝伦的演技,共同造就了《我和我的祖国》这样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她,绝对值得你买票走进电影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