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扩展 (第1/2页)
夕阳的余晖把“红星小吃部”的木牌子染成暖金色。
送走最后一拨喝绿豆汤解暑的客人,何雨柱拉下卷帘门,店里顿时安静下来,只剩下吊扇还在不知疲倦地转动着。
雨水和小马已经收拾完灶台和碗筷,先回去了。
何雨柱独自坐在靠窗的方桌旁,就着窗外透进来的最后一点天光,翻看着这个月的账本。
铅笔字迹工整清晰,收入支出一目了然。
刨去房租、水电、原料成本和雨水、小马的工钱,结余比上个月又多了二十几块。
他把那些皱巴巴的毛票和硬币仔细清点好,用橡皮筋扎起来,放进床板下的小铁盒里。
铁盒的重量,让他感到一种实实在在的安心。
生意是稳住了,甚至可以说挺红火。但何雨柱心里,却不像账面上看起来那么平静。
他盯着账本上“最大接待人数”那一栏自己标注的估算数字,眉头微微蹙起。
店面太小了。
这是眼下最明显的瓶颈。
满打满算也就放下六张方桌,挤一挤能坐二十多个人。
一到饭点,尤其是中午,经常出现客人等位的情况。
有些熟客还好,愿意等;有些生客,一看没座位,扭头就走了。
这流失的都是钱啊。
而且,现在的经营模式也太单一。
全靠他一个人掌勺,雨水和小马打杂。
早点、午饭、晚饭,顿顿离不开他。
他就像个被拴在灶台上的陀螺,从早转到晚,连个喘气的工夫都没有。
长此以往,身体吃不消不说,万一他有点什么事,比如生病,这店立马就得停摆。
更让他隐隐感到不安的,是竞争。现在政策松动,眼看着街面上做小买卖的人越来越多。
光这条胡同,年后就新开了两家卖包子的、一家卖卤煮的。
虽然目前还没形成威胁,但保不齐哪天就冒出个手艺好、会经营的对手。到时候,就凭他现在这小门小脸,拿什么跟人争?
必须得变一变了。
这个念头,像春天埋下的种子,在何雨柱心里悄悄发芽,如今被盛夏的生意一催,破土而出。
扩张。
把隔壁那间同样空置许久、稍微小一点的铺面也租下来。
打通了,面积能扩大一倍多。一边专门做快餐炒菜,接待堂食的客人;另一边可以开辟出来,做点外卖窗口,卖些卤味、熟食、主食,比如酱肘子、卤鸡腿、馒头花卷什么的。
这样,不仅能缓解堂食的压力,还能吸引那些不想坐下吃饭、图方便带走的顾客。
而且,外卖窗口可以提前准备,对厨师的即时性要求没那么高,雨水或者再请个人就能盯住,他能稍微解脱出来,琢磨点新菜式,或者管管采购、账目这些更重要的事。
想法很诱人,但困难也明摆着。第一就是钱。
租隔壁铺面要钱,打通装修要钱,添置新的灶具、桌椅、尤其是做外卖需要的柜台、容器,都要钱。
他现在这点积蓄,付了租金和前期投入,恐怕就所剩无几了。
第二是人手。店面扩大,业务增加,现在三个人肯定不够用。
得再请人。
请什么人?可靠不可靠?工钱怎么算?都是问题。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政策风险。现在虽然鼓励个体经济,但毕竟没有明文规定允许搞这么大阵仗。
一下子租两个门面,还搞外卖,会不会太扎眼?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何雨柱点上一支烟,烟雾缭绕中,他眯着眼,反复权衡着利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