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生物诱导实验(五更) (第1/2页)
死亡世界的研究力量得到了针对性加强,这为陈瑜下一步更深入地探索创世粒子的奥秘提供了更坚实的技术支持基础。
他没有浪费时间,在确认新学徒们能够有效处理基础监测与数据分析任务后,便将研究重点转向了一个更为复杂且关键的领域——尝试利用创世粒子主动引导并催化更复杂、功能更特化的生命形式。
此前的峡谷实验已经证明,创世粒子催生的生命具备在极端环境下适应与演化的潜力,但其过程主要依赖于自然选择,不仅缓慢,且方向具有不确定性。
陈瑜现在的目标,是进行精确的主动干预,尝试跨越漫长的自然演化周期,直接“催化”出结构更复杂、具备特定功能的生命形态。
他在“永恒寻知号”的生物实验室内规划了新的系统性实验序列。
实验舱室被重新配置,划分为数个独立且具备高度屏蔽功能的区间,以隔绝不同实验可能产生的交叉污染。
第一阶段的研究聚焦于植物形态的强化与优化。
陈瑜选取了峡谷生态实验中存活下来、并表现出卓越环境适应性的三类地衣与两种蕨类植物作为基础模板。
与之前单纯加速生长或观察自然演化的实验不同,这次他致力于对植物生理结构进行精确的定向改造。
“注入预设基因序列‘阿尔法—7’。”陈瑜向负责精准操作的Bio-Unit-03下达指令。
他背后的三根机械触手同步微调着能量场的聚焦点与输出强度:“目标:强化木质部导管结构韧性,提升细胞壁厚度,并植入预设的光合作用增效回路。”
被精确激活的微量创世粒子,在高度约束的能量场引导下,如同无形的纳米手术刀,将经过编译的基因指令序列注入正处于快速生长阶段的植物样本内部。
监测屏幕上的数据流瞬间激增,多项生理指标曲线剧烈波动,清晰地反映出样本内部正在发生的剧烈变化:叶绿体结构的快速重组、细胞壁成分的增厚与强化、维管束系统的重构等关键过程在同步进行。
经过六小时十七分钟的催化与稳定过程,结果逐渐明晰。
约有百分之六十三的样本因无法承受基因层面的剧烈重构而瓦解,其细胞组织崩解为基础有机物。
但剩余的样本成功渡过了最关键的适应期,并呈现出显著且稳定的形态变化。
这些成功的突变体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新特性:其茎干直径平均增加百分之四十,木质部导管的排列密度提升约两倍,叶片表面浮现出独特的、带有金属质感的网状脉络。
初步的光合作用效率测试数据显示,其能量转换率稳定提升了百分之十七,且对死亡世界地表强辐射环境的耐受阈值也获得了显著提高。
陈瑜特别注意到其中一株蕨类植物产生的意外变异:其叶片背面自然形成了微型的棱镜状结构,初步分析表明该结构能够将吸收的多余辐射能转化为热能有效散发。
这个计划外的发现引起了他的兴趣,被立即标记为重点观察与分析对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