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民惟邦本 (第1/2页)
一缕清甜浮满室。捧盏人闲,声暂听君说细故。
茶里甘辛各趁人多舌,凉温难惬千人靥。谁料棚新伤庶计?
昔年民本箴言在。路闲堪济,民生事。
棚改偏伤檐下辈:半载营生偿伞费,哪堪风动巢将坠!
彭炳坤把一杯罗汉果茶递到宁德益手里,开口便带着疑惑:“师傅,您说在这马路上扩建150个摊位,到底有啥不好?上周一碰头会前,我碰巧看到了图纸,拟建摊位是3米乘3米的,跟现在个体户用的帐篷伞面积一模一样;高度是2米5,比帐篷伞还高50公分,天热的时候更利于散热,人因为高大而魁梧,屋因为高大就敞亮,而且四根立柱是用钢管扎在地上,不但结实还安全。”
他说着,伸手挠了挠后脑勺,又翻开随身带的笔记本,:“我也知道现在个体户用的是最厚的那种帐篷伞,帆布看着结实,可终究是临时搭的,上个月刮大风,口口的那把伞顶布被掀起来,风过就开了天窗,这条路上刮小龙卷风的次数要多余县城的三倍。建铁皮棚子有效减少这种风险,把安全攥紧点嘛。可我刚才绕市场走了一圈,瞅着那些在帐篷伞里守摊的个体户,谈起摊位改建都不乐观,这到底是为什么啊?”
宁德益接过茶杯,指尖轻轻摩挲着杯沿,待彭炳坤说完,才缓缓揭开杯盖,一缕浅白的蒸汽袅袅升起,清甜的罗汉果香瞬间浓了几分,漫过鼻尖。他望着杯底沉浮的罗汉果片,眼神里添了些阅历沉淀的温和:“这罗汉果啊,是你们桂林的宝贝,永福那边漫山遍野都是,论品质,全国都数得着。搁在我老家湖南,这东西金贵着呢,逢年过节去看长辈,拎上两盒真空包装的罗汉果,那是极高的规格,长辈得笑着把你往屋里让。”
他顿了顿,呷了一口热茶,暖意顺着喉咙往下淌,语气里多了些感慨:“可到了广西,到了桂林,再到永福本地,这罗汉果反倒成了寻常物,农户家里随便晒一晒,集市上几块钱就能买一把,赶上丰收年,供大于求,有时候连成本价都卖不上,哪还有半分‘贵重’的样子?”说这话时,他指尖轻轻点了点杯壁,像是在暗示什么,“就像你觉得好的事,到了个体户那儿,未必跟你想的一样。”
一旁的宁小红正站在煤炉边,手里端着个白瓷碗,碗里盛着琥珀色的蜂蜜。她捏着汤勺挑了一勺,缓缓放进沸腾的罗汉果茶里,手腕轻轻转动,蜂蜜顺着勺沿慢慢化开,在茶汤里漾开一圈圈甜纹,偶尔有细小的气泡从锅底冒上来,“咕嘟”一声破在水面。听见两人的对话,她回过头,嘴角带着温和的笑意:“您这话太实在了。就像这蜂蜜,在我老家湖南,家家户户都养着一两箱蜂,冬上取的槐花蜜、枣花蜜,九龙藤蜜装在玻璃罐里,早饭就着馒头吃,寻常得很。可到了桂林,反倒成了稀罕物件,超市里一小瓶就得二三十块。罗汉果论斤卖,蜂蜜论克算,说起来,罗汉果还没蜂蜜值钱呢。可要是回我老家走亲戚,你拎两袋好罗汉果,比拎蜂蜜还招人待见,毕竟罗汉果是外地的特产,稀罕劲儿不一样。”
宁德益听着,深吸了一口杯里飘出的香气,目光扫过围过来的几人,笑着抬了抬杯子:“既然说到这罗汉果和蜂蜜,那我倒要问问,要是把选择权给你们,你们选罗汉果还是蜂蜜?”
刘威斌端着个大搪瓷茶壶,他先给李小山、李小峰各递了一杯,闻言转头看向彭炳坤,脸上挂着爽朗的笑:“这儿正好有两种大锅里的加了蜜,甜得润口;小锅里的是纯罗汉果,清清爽爽。您想喝哪种?”
彭炳坤愣了一下,低头看了看手里刚接的茶,又笑着合上笔记本:“都行,我不挑这个。”说着,憨笑着接过刘威斌递来的茶杯,指尖碰了碰杯壁,温度正好。
刘威斌给自己也倒了一杯,刚端起杯子要喝,就听宁德益笑着开口:“既然都端着茶了,不如都说说,喝着这茶,心里是啥感受?”
最先开口的是刚从外面办事回来的李小山,蓝色工装还带着户外的凉意,后背衣领处印着一圈汗湿后又晒干的浅痕,贴在身上有些发僵。他双手捧着茶杯,指尖轻轻搓了搓,喝了一口热茶,眉头瞬间舒展开来,声音轻轻的,还带着点暖意:“对我来说,这会儿啥都比不上一杯热茶,在外面跑了大一天,风刮得人骨头缝都凉,衣服湿了又干,贴在身上难受得很。喝了这茶,暖流从喉咙一直淌到肚子里,身子一下子就暖过来了。我也没细分辨是蜂蜜还是罗汉果,只要是茶、是热的,就够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