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技术科报道 (第1/2页)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赵四就起来了。
  
  张氏已经熬好了棒子面粥,热了几个窝窝头,又特意给儿子煮了个鸡蛋。
  
  “出门在外,一切小心。”张氏看着儿子吃饭,嘴里反复叮嘱着,“跟领导同事处好关系,活儿要干,但也别太逞强,身体要紧。”
  
  “知道了,娘。”赵四几口扒完饭,揣上鸡蛋,拎起昨晚就收拾好的行李袋,“我走了,您和妮儿在家好好的。”
  
  “哥,早点回来!”赵妮揉着惺忪的睡眼站在门口。
  
  赵四揉了揉妹妹的头发,嗯了一声,转身大步出了门。
  
  清晨的胡同格外安静,只有零星几个早起倒痰盂的身影。
  
  他赶到红星轧钢厂门口,一辆覆盖着绿色苫布的解放牌卡车已经等在那里,发动机盖子上还冒着丝丝白气。
  
  司机是个四十多岁的老司机,嘴里叼着烟卷,正靠在车门上核对运输单。
  
  看到赵四过来,抬了抬眼皮:“去一重机的?”
  
  “对,师傅,劳您捎一段。”赵四递上介绍信和调令。
  
  司机扫了一眼,指了指车斗:“上去吧,右边角落给你留了点空,自己找地方坐稳。这趟拉的都是急用的配件和特种钢,路上不停,晌午前准到。”
  
  赵四道了声谢,利索地攀上车斗。
  
  里面已经堆满了各种木箱和用草绳捆扎的金属材料,只在靠近车尾的右侧角落留出了一小块勉强能坐人的地方。
  
  他挪开一个装着油污零件的麻袋,把行李袋垫在身后,靠着冰冷的车厢板坐了下来。
  
  卡车很快发动,喷出一股黑烟,驶离了轧钢厂。
  
  车子穿过渐渐苏醒的街道,驶出城区,拐上了通往郊区的土路。
  
  路面颠簸不堪,车厢里的零件随着颠簸哐当作响。
  
  赵四透过苫布的缝隙看着外面。
  
  越往郊区走,景象越发荒凉,田地里的庄稼长势似乎并不旺盛,偶尔能看到一些村民在地里忙碌,身影单薄。
  
  约莫两个多小时后,卡车减速,前方出现一片规模宏大的厂区。
  
  高耸的烟囱、连绵的厂房、纵横的铁路专用线,无不显示着这座工厂的恢弘气派。围墙上刷着白色的标语,门口有持枪的卫兵站岗。
  
  这里就是第一重型机械厂了。
  
  卡车在厂门口停下接受检查。赵四看着那庄严的大门和“第一重型机械厂”的白底黑字厂牌,心中默念:“系统,签到。”
  
  “叮!在第一重型机械厂大门签到成功!恭喜宿主获得【大型机床基础操作经验包】!【现金3元】!”
  
  一股庞大的信息流瞬间涌入脑海,各种龙门刨、立式车床、落地镗床等大型设备的操作规程、注意事项、工装夹具的使用技巧、甚至是一些常见故障的应急处理手法,都如同经验般深刻烙印。
  
  卫兵检查完手续,挥手放行。
  
  卡车缓缓驶入厂区内部。道路宽阔,但行人似乎并不多,显得有些空旷。
  
  一些厂房看起来崭新气派,但也有一些区域显得格外冷清,甚至能看到几栋挂着外文标识的小楼门窗紧闭,失去了往日的人气。
  
  卡车在一栋三层红砖楼前停下。“人事科到了,就这儿下。”司机探头喊了一声。
  
  赵四拎着行李跳下车,对司机道了谢,抬头看向这栋挂着“人事科”牌子的办公楼。
  
  走进人事科,里面忙碌而有序。工作人员核实了他的调令和相关材料,很快为他办理了入职手续,发放了新的工作证、临时出入证、宿舍钥匙和劳保用品。
  
  “宿舍在3号楼207,这是你的铺位条。安顿好了,下午直接去技术科找李科长报到。”办事员语气干脆利落。
  
  “谢谢同志。”赵四接过钥匙和条子。
  
  3号楼是筒子楼,找到207房间,推开门,里面是并排四张铁架床,已经住了三个人。
  
  靠门的下铺是个黑瘦精悍的年轻人,正坐在床边卷烟卷,一口浓重的山东口音:“哪个厂的?”
  
  “红星轧钢厂的,赵明。”赵四笑了笑,找到靠窗那个属于自己的上铺铺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