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技术讨论 (第2/2页)
“赵明同志,你看这样安排如何?”厂长看向赵四。
“厂长考虑得非常周全,我完全同意。”赵四立刻表态,“我们小组一定尽快完善报告,为后续工作打好基础。”
“好!”厂长满意地点点头,“那就这么定了!散会!”
消息很快在技术科传开。王永革瞪大了眼睛,用力拍着赵四的肩膀:“四哥!你要搞轴承钢了?还要跟鞍钢的大佬们对话?太牛了!”
陈继业也推着眼镜,认真道:“从材料源头抓质量,是治本之策。赵工,需要我做什么,尽管吩咐。”
赵四笑了笑:“活儿还多着呢。永革,你负责收集整理近几年全厂所有设备的轴承更换记录和报废原因;继业,你协助我分析那些失效轴承的金相照片和检测报告。咱们得把基础打扎实了,说话才有分量。”
“没问题!”
“好的。”
厂部的公函发出去没多久,回音就陆续来了。
鞍钢、上钢五厂、大钢…几家主要的轴承钢供应单位反应不一。
有的客气地表示收到函件会认真研究,有的则直接打来电话,语气里带着惊讶和几分不以为然,觉得一重厂一个用户单位,手伸得未免有点长。
但部里对此事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重视。
或许是因为轴承问题确实是当前机械行业的普遍痛点,又或许是赵四那份报告写得实在扎实、切中要害。
没过两周,部里就下发通知,决定由一重厂牵头,召集一次小范围的“重点工程用轴承钢质量提升技术研讨会”,地点就定在一重厂招待所会议室。
会议当天,不大的会议室里坐得满满当当。
除了东道主一重厂的技术骨干,鞍钢、上钢五厂、大钢都派来了技术处的资深工程师,部里也来了两位分管材料和机械的处长坐镇。
气氛严肃中带着几分微妙的好奇与审视。
李科长和赵四作为主要汇报人,坐在前排。王永革和陈继业也作为课题组成员列席旁听,神情紧张又兴奋。
会议开始,部里的领导先讲了话,强调了提升关键基础件质量的紧迫性和重大意义,要求与会单位坦诚交流,务求实效。
接着,李科长代表一重厂做了总体情况介绍,重点汇报了近两年因轴承早期失效导致的生产损失和设备可靠性问题,用数据和案例说话,听得几家钢厂的工程师们面色凝重,不时低头记录。
然后,重头戏来了。赵四站起身,走到挂图前,开始详细阐述他那份报告的技术核心。
他从用户的角度,结合大量失效分析实例,深入剖析了当前国产轴承钢存在的几大共性质量问题:氧含量波动大、DS类点状夹杂物超标、碳化物带状偏析严重、淬透性带宽不足…
每一个问题,他都配上了清晰的金相照片、能谱分析图、疲劳寿命曲线对比,证据确凿,逻辑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