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勾勒未来的轮廓(下) (第2/2页)
强制风冷、液冷等高效散热结构设计;
建立基于加速寿命试验的可靠性评价模型和筛选规范。
尤其要重视半导体器件(晶体管、二极管)的可靠性研究,这可能是未来的主流。”
对于“特种功能材料”、“极端工况润滑与密封”以及“环境适应性试验方法”,其他组员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如建立特种材料小批量研制线、发展合成润滑油脂技术、编制国家统一的军用/民用环境试验标准等。
赵四将所有这些建议汇总、提炼、整合,去芜存菁,确保每一条建议都紧扣“共性、基础、紧迫”的原则,并具有可操作性。
他反复推敲措辞,既要体现前瞻性,又不能过于天马行空,必须符合当前国家的工业基础和现实条件。
一周后,一份长达数十页、凝聚了小组无数心血的《国家重大装备共性基础技术难题识别及攻关路径建议(初稿)》终于完成。报告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第一部分:引言(阐述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共性基础技术难题识别与优先级排序(附详细案例和数据支撑)。
第三部分:重点方向攻关路径建议(分方向详细阐述目标、技术路线、建议承担单位、所需支持条件等)。
第四部分:组织实施建议(提出建立部际协调机制、设立专项计划、加强人才培养等保障措施)。
报告的最后,赵四用凝练的语言写道:“…上述难题,关乎我国重大装备自主可控与长远发展,非一厂一地所能解决,需国家层面统筹规划,集中力量,长期坚持,方能在夯实工业基础的同时,为未来尖端装备的发展扫清障碍、储备技术。”
报告初稿完成的当天下午,赵四带着它走进了周主任的办公室。
周主任戴上老花镜,一页一页仔细地翻阅着,时而点头,时而沉思,手指在某些段落上轻轻敲击。办公室里只剩下纸张翻动的细微声响。
过了许久,周主任才摘下眼镜,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目光锐利地看向赵四,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和赞赏:“好!非常好!小赵,你们小组这份报告,价值千金啊!思路清晰,问题抓得准,建议也提得实在!这不仅仅是份技术报告,这是一份战略规划!”
他站起身,拿着报告在办公室里踱步:“我立刻向部党组汇报!这份报告,很可能将成为部里乃至更高层面制定下一个五年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你们立了大功了!”
赵四心中一块石头落地,但并未感到轻松,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报告的认可,意味着更艰巨的落实工作即将拉开序幕。
“谢谢主任肯定。这只是初稿,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赵四保持谦逊。
“完善是后续的事。”周主任摆摆手,“关键是这个框架和方向立住了!你们先休息两天,接下来,恐怕有大量的论证会、协调会要开。你们要做好准备,向各级领导和技术专家阐述你们的观点。”
走出主任办公室,赵四抬头望向走廊窗外。夕阳的余晖给部委大院的老建筑镀上了一层金色。
他仿佛看到,那份浸透着墨香的报告,正像一颗投入水面的石子,即将在共和国工业发展的长河中,激起层层涟漪,推动着历史的航船,驶向一个更加坚实和可靠的未来。
而他,正是这投石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