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的考验 (第1/2页)
沈氏集团顶层的会议室,巨大的落地窗外是灰蒙蒙的天空,与室内冰冷严谨的氛围相得益彰。光可鉴人的长条形会议桌泛着金属和实木的冷硬光泽,空气中弥漫着若有若无的消毒水和打印纸墨的味道,典型的高压工作环境。
沈清许坐在主位,一身铁灰色高定西装,妆容精致,神色是一贯的冷静自持,仿佛那晚雨夜的失控和脆弱从未发生。只有偶尔,她的目光会若有似无地飘向坐在她右侧稍下位置的林未晞,那眼神深处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
林未晞今天穿了一套剪裁利落的米白色西装套裙,长发挽起,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优美的脖颈线条,淡妆修饰了她略显苍白的脸色,努力让自己看起来专业且镇定。这是她第一次以“项目艺术顾问”的身份,参与到沈清许的核心商业会议中。膝上摊开着准备好的资料,指尖却微微泛白,泄露了她内心的紧绷。
坐在沈清许左侧的,正是顾清岚。她穿着一身颇具设计感的深蓝色连衣裙,颈间佩戴着简约却不失品味的珍珠项链,长发微卷,气质卓然。她嘴角噙着一抹恰到好处的微笑,目光从容地扫过在场的技术高管和项目经理,最后,状似无意地落在了林未晞身上,那眼神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打量,以及一种属于“圈内人”的、微妙的优越感。
“各位,关于‘融艺’项目的初步构想,之前已经沟通过。”沈清许开口,声音清越,打破了沉默,将所有人的注意力拉回,“今天三方首次会议,主要是明确各自分工,并敲定项目启动阶段的核心方向。顾总,您这边先谈谈画廊的资源和初步方案?”
顾清岚微微颔首,笑容得体:“好的,沈总。”她打开面前的平板,连接投影,屏幕上立刻出现制作精良的PPT。她开始侃侃而谈,从古典大师作品的数字化版权获取,到与国际顶级艺术机构的合作渠道,再到对高端艺术品受众的精准把握……她的语速不快不慢,引经据典,专业术语信手拈来,展现出深厚的行业积淀和强大的资源网络。
说话间,她的目光不时与沈清许交汇,偶尔会提到一两个只有她们那个圈层才熟悉的名字或事件,营造出一种无形的、属于“我们”的默契圈。她甚至精准地预判了沈清许可能会提出的几个技术难点,并给出了初步的解决思路。
“关于这部分古典艺术元素的数字化呈现,”顾清岚的目光转向林未晞,笑容依旧,语气却带着一种前辈对后辈的、看似温和的审视,“林顾问是艺术家,可能更关注视觉表现。但在技术实现上,尤其是保证原作的神韵不被数字技术稀释,需要非常谨慎的经验。我们画廊在这方面,有过不少成功案例。”
她的话听起来无可指摘,却像一根柔软的刺,轻轻点出了林未晞的“外行”身份。
林未晞放在桌下的手微微蜷缩了一下。她能感觉到几道目光落在自己身上,带着探究和些许怀疑。会议室冰冷的空气仿佛更凝滞了几分。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迎上顾清岚的目光,正准备开口。
“未晞作为项目艺术顾问,她的价值在于提供跨界的创新视角和当代艺术的敏感度。”沈清许的声音平静地插了进来,她没有看顾清岚,而是将目光投向在场的技术人员,“古典艺术的底蕴很重要,但‘融艺’项目的核心是‘融合’与‘创新’,是让艺术通过科技触及更广泛的人群,而不仅仅是复刻和保存。未晞,你之前提到的关于‘情感化交互’的初步想法,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这番话,既不卑不亢地肯定了顾清岚的专业性,又明确地定义了林未晞不可替代的角色,巧妙地化解了那份无形的压力,并将话语权递到了林未晞手中。
林未晞看向沈清许,对上她眼中那抹沉静的、带着鼓励的微光。那一刻,雨夜冰冷的无助感被驱散,一种被坚定支持和信任的暖流涌上心头。她挺直了脊背,翻开自己手写的、画满了示意图的笔记,清晰而沉着地开始了她的阐述。会议,在一种微妙的、三人之间暗流涌动的张力中,继续进行。会议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中推进。当议题深入到具体的技术实现路径时,顾清岚的优势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她针对某个古典油画色彩的数字化还原难题,提出了一套详尽的解决方案,不仅引用了国际顶尖实验室的最新论文,还准确报出了几家特定设备供应商的型号和性能参数,其专业和精准程度,让在场的几位资深技术工程师都频频点头,露出钦佩的神色。
“色彩还原的精度,尤其是这些古典大师作品中微妙的层次和光影变化,”顾清岚指尖轻点着投影屏幕上放大的一处细节,语气笃定而从容,“不仅仅是数据采集的问题,更关乎算法对艺术家人为笔触和时代质感的理解。我们与A国艺术学院联合开发的这套色彩模型,在三次国际测试中,还原度都超过了98.7%。”她报出一个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数字,目光扫过全场,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随即,她话锋一转,看似自然地提到了一个艺术史上的典故,是关于某位印象派大师与早期摄影技术之间的一段鲜为人知的互动。“理解技术对艺术的影响,需要回溯历史。就像沈总和我们以前在大学时探讨过的,媒介的变革从来都是艺术演进的重要推力。”她微笑着看向沈清许,语气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怀旧和默契,无形中将林未晞隔绝在了那段共同的学术记忆之外。
林未晞安静地坐在那里,面前的笔记本上,除了她自己构思的草图,也开始快速记录着顾清岚提到的技术要点和市场数据。她能清晰地感受到顾清岚话语间那堵无形的墙——由专业知识、共同经历和资源人脉构筑起来的高墙。顾清岚的每一个精准的数据,每一个引用的案例,甚至每一个与沈清许眼神交流中流露出的“我们曾讨论过”的意味,都在无声地强调着一种边界:她是圈内人,是专业人士,而林未晞,更像是一个需要被引导和解释的“局外人”。
一位年轻的技术经理在顾清岚阐述间隙提出疑问,关于某种新型显示材料对画质的影响。顾清岚耐心解答后,目光再次落回林未晞身上,笑容温和,语气却带着一种前辈引导后辈的姿态:“林顾问可能更专注于创作层面,对这些硬件的技术参数不太敏感。这很正常,艺术家嘛,总是更感性一些。后续涉及到具体技术选型时,我们可以多沟通,我帮你把这些枯燥的东西转化成更容易理解的艺术语言。”
这番话,看似体贴,实则又一次巧妙地划定了“专业”与“非专业”的界限,将林未晞定位在了需要被“翻译”和“帮助”的位置上。
会议室里只有顾清岚清晰有力的声音,混合着中央空调低沉的运行声。几位之前对林未晞身份有所疑虑的高管,眼神中的认可更多地投向了顾清岚。气氛似乎正朝着顾清岚主导的方向倾斜。
林未晞搁在笔记本上的笔尖停顿了一下,她能感觉到那无声的压力如同潮水般涌来。她下意识地抬眼,看向主位上的沈清许。
沈清许正微微侧头,听着顾清岚的论述,脸上没什么表情,专业的让人看不出喜怒。但她的手指,却在无人注意的桌面下,轻轻碰了碰林未晞放在腿上的手背,只是一个极其短暂、轻微的接触,带着安抚的温度,随即若无其事地收回,仿佛只是一个无意的动作。
然而就是这个微小的触碰,像一剂强心针,瞬间稳住了林未晞有些紊乱的心跳。她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那丝被轻视的不适,目光变得更加专注,如同猎人,在耐心的等待中,寻找着属于她的时机。她知道,仅仅感受压力是不够的,她需要用实力,在这片由顾清岚划定的“专业”领域里,为自己挣得一席之地。
会议继续进行,焦点集中在如何将一幅十七世纪荷兰画派的静物画,其复杂的光影和细腻的质感,通过交互技术让观众能够“触碰”到画中物体的纹理。顾清岚提出的方案倾向于使用高精度的3D建模和力反馈设备,技术上可行,但预算高昂,且她提到某个关键传感器的采购周期可能长达数月。
“顾总的方案在还原度上确实很有保障,”项目技术负责人沉吟道,“只是成本和时间的压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