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基本面分析 (第2/2页)
“我也如此坚信!”施耐德的神色重新变得坚定,“林默,我得回去复盘了。接下来的比赛,我会全力以赴。”
“再见。”
“赛场上见。”
林默也回到了酒店,这个晚上也够热闹的,韩数还在工作着,但是看着带了些疲惫。
“累了就休息休息!别太拼了老韩!”
“不行,我要把今天的交易在复盘一遍!”
“好吧!”
林默无聊便拿起了陈雅琪给他的那份港股生存攻略,要不今天和陈雅琪通话他甚至忘了这份文件了。他随意的翻阅着,希望能找到什么有用的信息。
当翻到“江港交易所”这只股票时,林默不禁回想起前世,这可是一只未来的港股大牛股。它的属性和券商略有类似,也会随着行情的走暖而走高,随着行情的走冷而走低,和“人体经济学”中的“神经”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看到陈雅琪总结的基本面资料时,关于港交所上半年业绩的简练分析吸引了他的注意:
“期内股东应占溢利22.58亿元,较09年同期增长3.2%,每股盈利2.1元,派中期息1.89元。营业收入升约3.44%至34.54亿元。”
数据旁,是陈雅琪清秀的字迹所做的批注:
“核心驱动力:现货市场成交活跃及新股上市费大增。上半年日均成交额环比提升,上市费收入同比激增约30%,有效抵消了投资收益净额下滑的负面影响。”
林默微微点头。这份成绩单符合市场预期,看似增幅不大,内涵却值得玩味。他的手指轻轻划过另一行关键信息:
“夏佳立表示,有90只新股排队上市,叠加港股成交大增,推动股价表现。”
“90只新股排队……”林默轻声重复着这个数字,嘴角泛起一丝了然的微笑。这意味着未来持续的上市费收入,更是市场信心的鲜明旗帜。他脑海中的数据与前世模糊的记忆碎片开始重叠、印证——港交所的商业模式护城河极深,近乎垄断,其业绩是市场牛熊的天然晴雨表。
他继续往下看,资料中提及,2010年港股市场尽管走势反复,但日均成交金额约为691亿港元,较2009年的623亿港元增加了大约10%。
而进入下半年,市场热度明显攀升,仅十月份,日均成交就达到了978亿港元,甚至在十月末出现了单日成交额超1360亿港元的年度次高记录。
“成交额是一切的基础,”林默心想,“量比价先行,市场的血液正在重新沸腾。”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报告中关于有帮保险IPO的前瞻性分析上。陈雅琪特意用红笔标注:
“有帮保险计划上市,预计募资逾1590亿港元,有望创江港历来最大IPO纪录。其成功与否,将极大影响市场情绪与港交所短期业绩。”
这一刻,林默对港交所的“股性”有了更立体的感知。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券商股,更是市场生态的集大成者:交易费、上市费、结算费……市场的每一个心跳,都能转化为它财务报表上的数字。
他合上资料,走到窗边,俯瞰着夜幕下依旧灯火通明的维多利亚港。那片璀璨的灯火中,就有港交所的所在。
林默心里想着:港交所背后由新鲜血液(新股)、真金白银(成交额)和制度优势(垄断地位)共同推动的、更坚实的逻辑。”
这样的股票不就是既有业绩支撑,又有市场弹性的好股票啊!
林默激动的打开了电脑,自己开始复盘起了“江港交易所”的一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