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瓶颈的挣扎 (第1/2页)
日历一页页撕去,黑板旁的高考倒计时数字无情地变小,像沙漏中不断流失的沙,宣告着最后冲刺阶段的来临。高三一班的复习,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知识点覆盖,进入了综合运用、能力拔高和思维突破的“深水区”。这里的“水”不再清澈见底,而是暗流汹涌,深不见底,考验的不仅是勤奋,更是天赋、悟性、以及长期积累所形成的思维厚度。
对姜凌霜而言,这段时期如同一场漫长而痛苦的窒息。她清晰地感觉到,自己仿佛撞上了一堵无形却坚韧无比的墙壁,任凭她如何头破血流地撞击,那墙壁依然巍然不动,甚至将她反弹得更加狼狈。
数学和物理的压轴题,难度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增长。它们不再满足于对单一知识点的考察,而是将多个章节、甚至跨学科的内容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设计出一个个结构复杂、陷阱重重的“堡垒”。这些题目需要的不再是熟练的套用公式,而是敏锐的洞察力、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一种近乎直觉的“破题”灵感。凌霜惯用的“题海战术”在这里效用大减。她可以花费整整三个晚自习的时间,对着一道综合了力学、电磁学且需要极强空间想象力的物理大题苦思冥想,草稿纸用掉厚厚一叠,思路却像陷入了一个巨大的迷宫,反复碰壁,始终找不到那个关键的出口。看着题目下那片刺眼的空白,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力感和自我怀疑,像冰冷的潮水,慢慢淹没她的心。她看到前排的陈志远,往往在仔细审题后,便能迅速在草稿纸上勾勒出清晰的物理图景,列出简洁的核心方程,那种举重若轻的从容,让她深刻地意识到,有些差距,并非仅靠熬夜和拼命就能弥补。
英语,则成了她另一个难以逾越的“天堑”。试卷上的阅读理解文章,选材越来越广泛,涉及科技前沿、社会评论、文学赏析等陌生领域,长难句层出不穷,词汇量要求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无论她如何拼命背诵单词本,总觉得有更多不认识的词汇从文章的各个角落冒出来,嘲笑着她的努力。她的阅读速度远远跟不上考试要求,常常是文章还没完全读懂,答题时间就已所剩无几。完形填空更是如同在迷雾中穿行,那些看似相近的选项,微妙地考验着语感和对西方思维方式的理解,而这恰恰是她最缺乏的。那种“词到用时方恨少”的局促和面对陌生文化背景的隔阂,让她在英语考试中屡屡受挫。
最让她感到绝望的,是语文作文。每次模拟考的作文题,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都倾向于考查学生对时代、社会、人生的深度思考和独到见解。老师们推崇的是立意高远、论证深刻、材料丰富、文采斐然的文章。而当凌霜搜肠刮肚时,她悲哀地发现,自己贫瘠的生活阅历和极其有限的课外阅读(仅限于学校图书馆那几本破旧的、早已过时的文选),根本无法支撑起有深度的论述。她写不出对国际形势的犀利点评,写不出对古典文学的深厚感悟,也写不出对城市生活现象的细腻观察。她的世界,太小了。鸡鸣岭的贫瘠、母亲的病逝、大哥的牺牲、求学的艰辛……这些她生命中最沉重的部分,在那些追求“高大上”的作文题面前,似乎显得过于“土气”和“个人化”,难以登大雅之堂。她试图模仿范文的腔调,却总显得不伦不类,如同一个穿着不合身华丽礼服的灰姑娘,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