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潜龙在渊 (第1/2页)
时光荏苒,五载春秋如水逝去。
青林城早已换了天地。昔日张灯结彩、气派非凡的城主府,如今门庭冷落,朱漆剥落,石狮蒙尘,唯有门口悬挂的“宁府”鎏金匾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无声地诉说着权力的更迭。
城内街道依旧熙攘,但谈论的话题已从司徒家的覆灭,转向了宁家这五年来的励精图治。药材生意愈发红火,与黑山郡城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宁家的声望如日中天。然而,唯有宁家最核心的几人知道,这份繁盛之下,依旧潜藏着未曾消散的阴霾。
城外山脚,隐庐。
竹篱小院似乎与五年前并无二致,只是那丛翠竹愈发茂盛,郁郁葱葱,几乎将半个院落都笼罩在清凉的绿意之下。院中,一个青衫少年正在练拳。
少年身姿挺拔,如青松立岩,面容清俊,眉眼间褪去了孩童的稚嫩,多了几分沉静与坚毅。他动作并不刚猛,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看似缓慢,却隐含力道,周身气血奔涌,隐隐有风雷之声相随,空气都随着他的拳势微微震颤。正是宁寒。
一套拳法打完,宁寒收势而立,缓缓吐出一口浊气,气息绵长,眼中精光内敛。炼体十重大圆满!五载苦修,凭借自身不懈的努力、韩琛倾囊相授的丹道辅助,以及那异于常人的坚韧心性,他终于站在了筑基的门槛之前。
“不错。”韩琛的声音从竹屋门口传来。他须发依旧银白,但精神似乎比五年前更为矍铄,看向宁寒的目光中带着毫不掩饰的欣慰,“气血充盈,圆融贯通,根基打得极为扎实。看来,是时候考虑筑基之事了。”
宁寒走到韩琛面前,恭敬行礼:“全凭师父栽培。”
韩琛捋了捋胡须,示意宁寒在院中的石凳上坐下,神色转为凝重:“寒儿,你可知筑基为何被称为修行路上第一道真正的天堑?”
宁寒沉吟片刻,答道:“弟子知晓。炼体乃打熬肉身,积蓄气血,仍是凡俗之力。而筑基,则是开辟丹田气海,凝聚道基,引天地灵气入体,化后天为先天,从此真正踏入修仙之门。一步之差,云泥之别。”
“说得不错。”韩琛点头,“筑基需渡过‘灵潮灌体’之劫,以自身气血精神为引,沟通天地,引动灵气冲刷己身,开辟气海。此过程凶险异常,心志不坚、根基不稳、气血不足者,轻则道基受损,前程断绝,重则经脉尽碎,身死道消。”
他顿了顿,看着宁寒,语气严肃:“你虽已炼体圆满,气血充沛远超同侪,但筑基丹,仍是不可或缺之物。它能护住你心脉丹田,提高引动灵潮的成功率,更能增加凝聚道基的品阶。一枚上好的筑基丹,至关重要。”
宁寒眼神清澈:“师父,弟子明白。丹方所需的主药‘玉髓芝’、‘地心火莲’、‘百年血参’,以及诸多辅药,弟子已反复辨识,了然于胸。只是这些灵药珍稀难寻,尤其是玉髓芝和地心火莲……”
韩琛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玉髓芝,你七长老前年深入黑山山脉,机缘巧合下得了一株,一直珍藏着。地心火莲,家主宁和祥动用了城主府的关系,花费重金,半年前从郡城拍卖会上购得一株。至于百年血参,库房里还有几支年份足够的。辅药更是不缺。材料,早已为你备齐了。”
宁寒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虽常年居于隐庐,但来自家族,来自师父,来自七长老和家主的默默支持,他从未缺少过。
“让师父和家族费心了。”宁寒郑重道。
“你是我弟子,更是宁家未来的希望,这些都是应该的。”韩琛摆摆手,随即正色道,“材料齐备,接下来便是开炉炼丹。筑基丹位列二品顶阶,炼制极难,火候、药性融合、凝丹时机,稍有差池,便是一炉焦炭。即便是我,也不敢说有十成把握。你需在一旁观摩,仔细体会其中关窍,这对你日后丹道修行,大有裨益。”
“是,师父!”宁寒心中激动,能亲眼观摩二品顶阶灵丹的炼制,对他而言是极为宝贵的机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