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赵大山 (第1/2页)
回家的土路,不过短短几百米,李兰香却觉得比去镇上走一遭还要漫长。
她的心,刚被“青砖大瓦房”的憧憬填得滚烫,又被老支书杨树林那盆“请不到大工”的冷水浇了个透心凉。
她紧紧地揪着徐军的衣角,一言不发。
倒是徐军,依旧扛着那把锄头,脚步沉稳,脸上看不出喜怒。
路过屯子里的那几户人家时,气氛明显变了。
早上还热情地围上来要“帮忙和泥”的王婶,此刻正蹲在自家门口喂鸡,看到他们过来,只是尴尬地笑了笑,没敢再提“盖房”的事。
其他几个村民,也是远远地瞥了一眼,就赶紧低头干活,生怕和他们搭上话。
人情冷暖,在这一刻显露无疑。
赵大山“窜稀”的消息,显然比他们划宅基的消息传得还快。
屯里人都精着呢。
徐军是“能人”不假,但他赵大山是“文书”,是管着大伙儿“工分”和“宅基”的“官”。
在“能人”和“官”之间,没人敢轻易站队,尤其是当这个“官”摆明了要给你下绊子的时候。
李兰香的心,一点点地沉了下去。
回到那两间半破土坯房,屋里那股子潮湿发霉的气味,似乎比早上还要刺鼻。
李兰香默默地放下那匹鲜红的“的确良”布。
她打开陪嫁的旧木箱,把布料仔仔细细地叠好,压在了箱底。
然后,她拿出那包“大白兔”奶糖,数了数,又原封不动地包好,也放进了箱子深处。
那股子能甜到心里的奶香味,现在闻起来,却带着一丝苦涩。
“军哥……俺……俺去做饭。”
她不敢看徐军,声音很小。
“不急。”
徐军的声音很平静。他放下锄头,走到水缸边,舀起一瓢凉水,“咕咚咕咚”灌了下去。
他抹了把脸,走到院子中央。
【匠】:入门(0/50)。
可用愉悦值:40。
他的目光落在了墙角那把从孙老蔫家借来的,刃口已经有些卷了的铁锹上。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从仓房里翻出了一块巴掌大的、磨得半平的青石板(磨刀石)。
他坐在小马扎上,舀了瓢水浇在石头上,然后拿起那把铁锹,开始“唰——唰——”地打磨起来。
【匠】入门的技巧,让他懂得如何找准角度,如何发力最省。
刺耳的摩擦声在安静的院子里响起,一下,又一下。
李兰香站在灶房门口,呆呆地看着他。
她不懂男人为什么还有心思磨农具,她的心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军哥……”
她忍不住又哭了,“咱不盖了,行不?那‘房票’咱就当没拿过。咱把钱攒着,买米买面也挺好……”
“为啥不盖?”
徐军头也没抬,手上的动作丝毫未停。
“可赵大山他。”
“他算个屁。”
徐军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子冰冷的戾气,“他以为卡住两个瓦匠,就能卡住我徐军的脖子?”
“唰——唰——”
铁器摩擦的声音越发急促。
李兰香被他这股子狠劲儿镇住了,不敢再说话,只是默默地掉着眼泪。
就在院子里只剩下磨刀声时,院门“吱呀”一声,被人从外面推开了一条缝。
“军子在家不?”
一个怯生生的声音传来。
徐军磨刀的动作一顿。
李兰香连忙擦干眼泪迎了上去:“是钱大爷?快屋里坐!”
来人,正是老支书口中,屯里唯二会砌砖墙的瓦匠之一,钱大爷。
钱大爷是个五十多岁的干瘦老头,一脸的褶子,此刻那张老脸却涨得通红,手里揣着个东西,局促不安地站在院子中央,不敢看徐军。
“不了,兰香丫头。”
钱大爷使劲地搓着手,“俺就是路过。”
他看着院子里那崭新的白灰线(划宅基留下的),又看了看徐军脚边那把磨得发亮的铁锹,脸上的表情又苦又愧。
“钱大爷,您是‘大工’师傅。”
徐军站了起来,客气地递上一根烟,“我正寻思着,等料拉回来,就请您来‘掌勺’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