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规划未来 (第2/2页)
到了1982年,国家批准撤销兴宁县,设立县级市,成为省直辖,海湾市代管。
同年,35岁的江大鹰被调入兴宁市建设委员会(现住房与城乡建设局)担任副主任,次年,升为主任,负责城市规划、建筑业、建材业、房地产业、市政公用事业等行业的管理。
那真叫一个权柄赫赫,风光无限。
但江大鹰的辉煌并未持续太久,权力是最好的春要,顺风顺水的仕途让他极度膨胀,江湖习气越来越重。
而且江大鹰不是那种欺软怕硬的人,他是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高的低的他一视同仁。
有次仗着自己有理,他还敢和上级领导拍桌子吵架,此后圈内人送外号“江大胆”。
最要命的是江大鹰的色胆也很大,白天,他是人前显赫的江主任,晚上就成了KTV里呼朋引伴的老板,身边的小三换了一个又一个,经济问题非常严重,生活作风上极其放肆。
但在那个野蛮生长的年代,这种事也是司空见惯了,大家都这么玩,还会被称之为“锐意进取”“改革先锋”,只要做的不是天怒人怨,只要你能让领导满意,也没人去管你。
关键转折点在江大鹰38岁那年,当初赏识江大鹰的那位领导因病垂危,被迫离岗,他这个“前朝旧臣”立刻遭到了处理,江大鹰被权力核心的建委调离,扔到计划生育、统计、农业等得罪人或含权量较低的部门当副职。
江大鹰坐了多年的冷板凳,性格也收敛不少。
等到1992年,兴宁市换不少新领导,其中有一位副书记兼代市长叫刘学义,恰好他也是个退伍军人。江大鹰这才借着这层‘战友’关系,勉强搭上了线。
93年政府换届,刘学义摘掉了市长前的代字,也没忘记自己的老战友,江大鹰由此被调到林业局当局长,虽然含权量与当初的建委没法比,但多年过去,江大鹰好歹重新当上了一把手。
“我自己呢?我接下来该怎么办?像老妈说的那样通过考试考到中枢去?”
江振邦理清了脑海中关于父亲的记忆,也开始思索自己的入仕平台该如何选择。
前世他这个大学生被分配到乡镇政府,纯粹是父亲的建议,因为江大鹰就是从最贫困的乡干上来的,所以产生了乡镇锻炼人,机会多,提拔快的错觉。
等江振邦进入体制内,用自己的十年青春搞明白了平台的重要性,心中不知骂了多少次;这个老登眼光过时了,只会坑儿子。
在体制内工作,选择什么样一个平台做起点排在首位,比自身能力还重要,基本奠定了你未来一生的发展。
如果脑袋上没有过硬的天线,从乡镇政府一个科员起步,那就是最差的选择,不仅收入低、晋升空间受限、工作强度大,更积累不到什么好的人脉和资源,未来能混成正科干部,到县里担任局长就算烧了高香。
像前世江振邦能爬到兴宁市常委、副市长的职位,一是靠九十年代大学生身份的加持,另一方面是靠家庭托举,但如果换一个更高的平台起步,发展的一定会更好。
理论上来讲,平台越高,未来的发展也就越高。
考到中枢一步登天当然是最好的,江振邦这个重生者也可以用先知先觉的能力,参与到顶层设计。
93年,总院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并于同年10月1日起施行,该条推动了“干部”向“公务员”的转变和公务员制度的完善。
94年8月,中枢机关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招录名额490人,这意味着公务员的录用,正在逐渐从传统的毕业生包当干部,转变为考试录用。
但江振邦仔细回想,发现在95年,中枢好像没再招考!
所以他想进中枢工作一步登天的愿望,大概是要落空了。
不过江振邦还记得,在今年的九、十月份的时候,奉省紧跟中枢政策,也开展了一场公务员考试。
参加公务员考试,考到省里?
江振邦感觉难度也不小,因为这个年代,公务员“逢进必考”的政策还没完全落地,就像父亲江大鹰说的那样,人为操作的空间非常大!
就算公平竞争,他也没有百分百的把握考进去。
不如先留在兴宁市工作,这里的情况自己更熟悉,他这个正科子女在兴宁市内也算个小官二代,能混的开。
但进哪个单位,担任什么职务才能做出快速成绩,又对自身的发展有最大化的帮助,这就需要江振邦仔细研究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