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调研 (第2/2页)
她快步走到汉子身边,压低声音问:“来的什么人?外头那台军车是他们的?”
“对,”汉子也低声回应,“但不是当官的,说是省城来的大老板…公司名叫什么东方纺织,要见王总。”
不是当官的?
女人脸上的警惕瞬间化开,换上一副热情的笑脸,快步迎向江大鹰:“哎呀,几位老板快请坐…小张,来倒茶,我去叫王总出来。”
她把三人引到待客的沙发区,转身就进了总经理办公室。
不到一分钟,一个穿着的确良白衬衫的男人就大步流星地走了出来。男人约莫四十岁,个头不高但很结实,手腕上戴着一块明晃晃的金表,脸上堆满了生意人的笑容,向派头最足的江大鹰弯腰伸手。
“几位老板你们好啊!”
“王总是吧?”
江大鹰与其握了握手,漫不经心地说:“我听工商的赵局长说,你这儿是兴宁最大的泳装厂,所以过来看看。”
“欢迎,欢迎~”
王海涛笑容依旧,继续跟张山和江振邦握手,而江振邦则第二次介绍了一番,众人寒暄两句,迈进总经理办公室,看茶落座。
江振邦开门见山:“我们东方纺织公司王总可能听说过,主要是做床品和毛巾的,产品比较单一,但在这个领域做的还比较靠前,去年营收三千多万…来兴宁也是赶巧了,高董和刘市长过去是战友,被叫来旅游避暑,结果玩了两天刘市长不让走,非要让我们在兴宁投资办厂,高董抹不开面子,答应了下来。”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兴宁的泳装产业好像很有搞头,也和我们比较契合,都是纺织产业嘛。所以我们下来看看,找王老板您这个当地泳装的龙头了解一下这个行业的具体情况。”
王海涛有点摸不着对方的来意,听到这番话只觉得不能招惹,掏出中华挨个客气地让烟,又用打火机亲自给江大鹰打火,笑道:“这样啊,欢迎各位来兴宁投资…刘市长是个好官,去年还来我们厂视察了。”
江振邦点了点头:“确实是好官,不仅把政府的车借给我们调研,还准备让招商局的人陪同,但我们谢绝了,就自己开着政府的车到处看看。乡下路不好走啊,还是开吉普方便些。”
语气一顿,江振邦笑道:“王总您别误会,我们没打算做泳装和本地企业竞争,东方纺织也没有那个技术,只是计划做个拉链、扣件等辅料供应商或者开个印花厂,这些我们轻车熟路…但就是不知道兴宁的泳装企业有多大,值不值得我们来这专门开个分厂。”
“那太值了!咱们这儿的泳装企业对辅料的需求是连年增长的!”
王海涛听完眼睛一亮,立刻拍着胸脯保证:“不止我们一家,现在兴宁的泳装企业最头疼的就是这辅料和面料。每次都要跑去南方进货,路上时间长不说,成本也翻了一倍不止啊,你们要开分厂百分百赚钱!”
江振邦顺势问道:“你们做泳装通常需要哪些辅料?从南方进货的具体价格是多少?还有面料上,咱们兴宁本地有没有企业在做呢?”
这个年代还是比较淳朴的,反诈意识不强,加上那台吉普车的背书,王海涛没有怀疑江振邦等人的身份,以为他们真是省城来的商人,要在兴宁开厂。
而这辅料厂若开起来,对大海浪的发展也是有好处的,所以基本上是江振邦问什么,王海涛答什么,甚至还拿出进货账本给众人看,讲述辅料和布料的行情。
江振邦听得认真,一边听一边用笔记录,时不时再抛出几个问题,总能问在点子上,表明了自己对泳装产业的深刻理解。
王海涛大感意外,二人越聊越投机,以至于有些冷落了“高董事长和赵副总”,王海涛不想怠慢这二位,索性提出带他们参观一下自己的厂子。
生产车间里,缝纫机“哒哒哒”的声响连成一片,上百名女工正埋头在各自的工位上忙碌。
空气中弥漫着布料和机油混合的味道,几台老旧的吊扇在头顶嘎吱作响,奋力搅动着闷热的空气。
江振邦拿出海鸥相机,对着生产线、裁剪台、半成品堆放区“咔嚓”“咔嚓”地拍着照,记录下这最原始的产业形态。
参观期间,王海涛主动向“江董事长”搭话,询问起东方纺织的详情与分厂计划,江大鹰的应对策略就是打哈哈,转移话题。
江振邦等人从泳装厂出来,已是下午五点二十,王海涛还想请他们吃顿晚饭,但被江大鹰直言拒绝。
“几位老板慢走啊。”
王海涛只好送他们到了厂子门口,目送吉普车远去后,方拿起大哥大拨通了一个号码。
“东方纺织这个公司的情况问到了没有?”
电话那头传过来一个男声,语气很纳闷:“我打听了一圈,都没听说过这家公司…你是听错名字还是遇到骗子了?”
王海涛斩钉截铁:“不可能是骗子,这家公司就在省城,你再打听打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