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成稿 (第2/2页)
逐渐被江振邦扩大化,变成了“农业、工业、服务业”。
这三大产业,他全要了解,全要写进去。
而且江振邦还额外加了一个“国企”的方向,自周立伟陪同逛完古城,他大致摸清兴宁文旅情况后,便开始实地走访兴宁各大国营工厂。
总共四个方面,涉及面太大,即便有着前世记忆加持,以及老爸和周立伟帮忙提供各种数据,江振邦也很难不拖稿。
而且随着对兴宁多家国营工厂的走访,江振邦心中似乎燃起了一团火。
最初他调研目的,一是在兴宁市内找一个好的单位和合适的岗位,自己一入职,就能尽快做出令人瞩目的成绩,搞一个全省甚至中枢都能看见的大卫星,给未来的仕途铺路,就此步步高升、飞黄腾达。
二是展示自己能力,借助老爸的关系直面市长毛遂自荐,这样他才能被分配那个属于他的平台,又有着绝佳机会的岗位上去。
但重生一次,江振邦拥有了年轻的身体,灵魂却仿佛也被这具身体的荷尔蒙点燃,不再是前世那个被生活磨平了棱角,眼中只有现实利弊的权力动物……或者说,为救人而牺牲的江振邦,本性就不是那样的。
他变得更激昂,变得更迫不及待。他想改变些什么,想凭借自己超前几十年的认知,让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少走一些弯路,让那些历史的必然,变得不那么必然。
领导们在会议室里轻轻一挥笔,一个决策的失误,就意味着成千上万个家庭的生计被斩断。
发展的阵痛是不可避免的,但江振邦想做的,就是让这阵痛来得轻一些,让那些无奈的选择,能多一丝转圜的余地。
江振邦心中的那团火越烧越旺,驱使着他将所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倾注于笔端。
报告的框架被一再推翻,内容被反复修改,每一个数据他都力求精准,每一条建议他都反复推敲。
时间来到八月二号,立秋前的最后几天,天气依旧闷热,江振邦已经不再下乡调研了。
兴宁市的情况,该了解的情况他已了然于胸。
江振邦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专心致志地修改着报告。
桌子上堆满了各种资料,有他自己记录的随笔,有父亲和周立伟帮忙找来的内部统计数据,也有近五年内的报纸。
江振邦试图从官方的字里行间,找到政策变化的轨迹和脉络。
报告内容从三大产业到国企改革,而且最后江振邦没忍住,又讲了一点基层官场这个敏感的话题……
每晚在江振邦写作的时候,江大鹰都会来他的房间旁观,二人就报告内容进行讨论,但过了几天,江振邦就不和他聊了,聊不到一块去,老爹不懂,自己还要给他补课,耽误写作进度。
期间,冯子豪打来电话,兴冲冲地问他同学聚会的事。
“江大少,时间差不多了吧?定在哪天啊?我好通知大家。”
江振邦捏了捏眉心,歉意地说道:“不好意思啊子豪,我这边有点急事还没忙完……再等一周吧。”
“啊?再等一周?”冯子豪有些失望,但还是爽快地答应了,“行,你先忙,我等你电话!晚点倒没事,但你可千万别放我鸽子,聚餐的事儿我都跟一些同学说好了,他们都说来。”
“再等等,放心,一周后我肯定能完事。”
挂了电话,江振邦重新投入到文字的海洋中,继续闭关修炼。
而这次,他‘再等一周’的承诺没有食言。
8月7号,周一的清晨,江振邦经过反复修改,多次校对审查,终于交出了一份自己勉强满意的答卷。
这份报告被他誊写在一个新的稿纸本上,每张写满了字的书页都贴入了多张对应的照片,重新装订好,一共一百二十页稿纸,二百七十五张照片,五万字的内容。
字不算多,但因为照片和文稿叠加在一起,导致这个本子的重量很沉,大概两斤多重!
理所应当的,这份报告也很厚,有两本新华字典摞起来那么厚,平放在桌上高度大概有二十厘米高了!
与其说是报告,更像大号的相册集,别说用它砸核桃,简直能砸死人!
“爸,你看看吧。”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餐桌上,一家人正围坐着吃早餐。
江振邦带着淡淡的黑眼圈,但精神却异常亢奋。他用双手端着仔细装订好的报告,放到了父亲江大鹰的面前。
江悦看了颇为惊讶:“你这写的是调研报告还是永乐大典?”
江振邦笑:“内容没看起来那么多,就是照片太厚了。”
“终于完事了?不容易…嗯,确实厚,但做的很漂亮!”
这段时间,江大鹰等的也很急切,立刻拿起报告,便见到封面上那一行醒目的新标题:
【《县域经济的微观样本与宏观启示:基于兴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管窥国内深化地方改革与内生动力培育的思考》】
【——一名应届大学生的暑期调研报告,作者:江振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