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浪成于微澜之间2 (第1/2页)
1996年1月7日,周天。
席卷奉省的舆论热潮,经过一周的传播与发酵,非但没有丝毫平息的迹象,反而像是被添了新柴的烈火,借着南下的报纸和杂志,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更为汹涌的波澜。
兴科公司,董秘办公室。
一个小小的办公室里,五部崭新的电话机一字排开,铃声像是串通好了的交响乐,此起彼伏,就没真正断过。
冯子豪和他手下两个刚从大学招来的实习生,已经处于一种近乎麻木的状态。
每个人都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
耳朵边上永远是话筒,嘴里重复着近乎相同的话术,“喂,您好,这里是兴科技术公司”,手里的笔在笔记本上疯狂记录,纸张翻得哗哗作响。
“您是沪市第一百货的采购部?要订八百台VCD?还有两千个电热水壶,四千个插排?好…我们公司的政策是,预付款达到百分之五十,可以优先安排生产,并且享受百分之五的折扣减免……”
“喂,您好,这里是兴科技术有限公司……是的,我们就是报纸上那个兴科……什么?您是《羊城晚报》的记者?想约江董的专访?非常抱歉,我们董事长的日程今天已经全部排满了,我先帮您登记一下,稍后一定给您回复,好吗?”
“你好,我是江振邦董事长的秘书……啊?之江卫视?你们也要来采访?好的好的……”
这几天,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如同雪花般涌入这个小小的办公室。
有各大城市的百货公司、家电卖场,挥舞着钞票要订购兴科的所有产品。
有财大气粗的批发商巨头,开口就要承包整个省的总代理权。
甚至还有南方的私营企业老板,想方设法打听到江振邦的手机号,开出百万年薪的天价,想挖他过去做职业经理人。
现在的江振邦,也已经完全用不着海湾市宣传部或者母校帮忙牵线搭桥了。
全国各地的媒体,从省级卫视到行业内部杂志,嗅到这股热度,发现了其中巨大的新闻价值,都开始主动要求来兴宁做专访。
实在是江振邦的故事太具传奇性了。
二十一岁的年纪,应届大学生的身份,临危受命的悲壮背景,八十天扭亏为盈、订单过亿的惊人业绩,再加上国企改革、下岗潮的苗头逐渐兴起,国货自强这些极具时代感的光环加持……
所有元素叠加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让全国公众都为之瞠目结舌的叙事。
热议如潮水般涌来。
有人赞叹他是百年一遇的商业奇才,是国家未来的经济栋梁。
有人感慨这是改革开放催生的时代英雄,是属于九十年代中国人自己的励志故事。
连带着,兴科公司的订单自然也迎来了爆炸式的增长。
中午十一点半,临近饭点,铃声总算有了片刻的喘息。
冯子豪拿着写满了的通话记录,敲开了江振邦办公室的门汇报工作。
自舆论掀起后,兴科又增加七万三千台VCD的预购订单,按平均2200一台的出厂价,再抵消折扣优惠,总金额约等于1.5亿,其中预付款已到账了6000万。
至于兴科其他产品的订单,也翻倍激增,总金额达8000万,公司的库存都空了。
剩下的只有幸福的烦恼,虽然江振邦已提前布局进行了扩建增产,但员工依旧不够,兴科的产能还是跟不上。
加之当下这个年代的媒体速度传播较慢,舆论热度还未达到顶峰,可以预见的是,后续订单还会又一波大幅度的增长,兴科可能要面临一段时间供不应求的情况。
但应该不会积压过多订单,导致大范围客户流失和品牌受损的负面状况发生。
因为强大舆论带来的第二个好处就是,在上周,江振邦和孙国强、刘学义在酒桌上谈完合并计划之后,为了迎接方省长的视察,也为了应对可预见的订单增长,兴宁市委市政府以惊人的速度,连夜开会,特事特办,用“无偿划拨”的形式,将兴宁市五金厂和塑料厂两个国营厂,送给了兴科技术有限公司。
这两个厂子此前效益非常一般,所以整件事几乎毫无阻碍,五金厂和塑料厂的上上下下都是喜迎王师的氛围。
有些员工和领导,听闻自己以后就是兴科的人了,当天放鞭炮吃饺子,喜气洋洋的直接在阳历年就把春节给提前过了。
一夜之间,兴科的总职工人数,从一千人,暴增至一千八百余人。
目前兴科正在对塑料厂和五金厂的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完成后,便能让兴科的供应链大大增强。
两个厂子的冗员经过短暂的培训,可以很快补充到VCD的生产线中,大幅提高兴科的产能。
不过江振邦没有直接合并两个国营厂,而是顺势将两个厂子完成公司制改革。
自己也将兴科技术有限公司,改成为了兴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兴科集团以控股的形式,掌管兴科机械公司和兴科塑料公司两家子公司,兴科集团内还分别设立了:家电事业部、视听事业部、通信与信号事业部。
不直接将两个国营厂并进来,而是成为子公司,原因很多。
直接吞并两个文化、机制完全不同的老厂,将其员工和管理体系完全打散重组,极易引发剧烈的文化冲突和员工抵触,管理成本极高,子公司模式,给予了缓冲和过渡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