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进省城,开大会! (第2/2页)
1996年的奉省,国有资产总额位居全国首位,国企格局是重工业为王,央企独大。
能摸到百亿门槛的,只有少数几家能源、基础化工领域的支柱央企。
其他的省属国企,总资产规模也就在三、五十亿区间。
省工作组虽然给兴科集团的估值是二十亿,是低估了,但仅凭20亿这个估值,兴科集团也能在省属国企中稳稳冲进前十五。
更何况兴科集团踩中了VCD的风口,还在高速发展,现金流充沛,产品利润率高得吓人。
它是一块最鲜美、最肥嫩的肥肉。
这样的一个企业,对正面临国企改制阵痛、财政吃紧的奉省来说,其意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层面。
它是政绩,是税收,是就业,更是奉省经济体制改革中,能够拿得出手的一张王牌!
孙国强气来的快,消的也快,冷静分析道:“我听说了,兴科的评估结果出来后,有不少人是真眼红了,我们得坚持原则!”
“实在不行,哪怕市里只剩下10%也是好的。”
刘学义叹了口气,顿了顿,又道:“就算一点股权也没留下,起码兴科现有的厂区还在兴宁,也能带动全市经济发展。”
孙国强嗯了一声:“你能理解就好。”
刘学义无奈:“不能理解也得接受啊。振邦倒是很有信心,说一定让咱们兴宁市和兴科两家的股权超过51%,但……”
兴宁市不比兴科集团,考虑到社会舆论、政治影响和企业发展等方方面面,给兴科集团的管理层股权,省领导是认可的。
但你兴宁市凭什么也留30%?
省领导如果真的打算不要脸,不顾吃相,他们两个主官是绝对扛不住压力的。
不用别的,只需一个没入常的副省长轻飘飘地说一句:这是组织决定。
孙国强和刘学义当时就得跪,晚跪半秒,都算他们有骨气。
办公室内陷入安静,二人吸烟沉思。
片刻后,孙国强开口道:“他也不是盲目自信,如今兴科全国知名,已经被树立成了奉省改革的脸面和旗帜。”
“省领导最多使一点上不得台面的小手段,要是敢强取豪夺,那就会闹出一个大大的政治丑闻,我们也要硬气些。”
刘学义说是:“主要还是控股的问题,省里肯定要争取51%的。”
孙国强嗯了一声,换了个话题:“相比兴科的归属,归根结底不过一时得失。我更担心振邦的未来,省里局势乱的很呐,他还是太年轻了。”
“如果兴科确定省属,必然要提级,按照兴科的规模,考虑到振邦的年龄,就算不定厅级,也是个处级。21岁的正处级啊,你敢想吗?”
孙国强的话中没有羡慕和憧憬,只有一种迷茫和担忧:“加上这次他去省里谈判…我有种羊入虎口的感觉。”
刘学义蹙眉思索了一下,斟酌着低声道:“还有方省长呢。”
孙国强抬头看他一眼,微声道:“他也是力有未逮,不然再怎么样,这次开会也得叫咱们一起去的。”
刘学义沉吟道:“有他护着,即便眼下吃点小亏,未来振邦应该不会出什么大岔子。”
孙国强颔首:“前提是振邦得韬光养晦,低调为上,但现在这小子就是想低调也低调不下去,还有他过去的行事风格。”
话说到一半,孙国强想起什么,面色凝重地换了个话题:“中枢似乎对兴宁也有所关注,振邦……”
刘学义默默点头:“低调有低调的好处,张扬也有张扬的优点。”
孙国强抿了抿嘴,深吸一口香烟,道:“咱们还是多想想自己吧。”
刘学义轻叹道:“雏鹰展翅了,我们能力有限,操再多的心也没用。”
自从去年底得知方清源要来兴宁视察的时候,刘学义心里就有了这个准备。
但他担心江振邦还没做好准备,或者说,即便做了准备,但准备的也不够多,因为他没有真正领会天上到底有多危险。
哪怕是孙国强和刘学义二人,也不过是小小的县处级干部,哪知道天上的风景又是如何险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