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历史悬案(三) (第2/2页)
但他理智深知,这希望渺茫——当年那么多经验丰富的刑侦专家反复勘查,能发现的,恐怕早已记录在案。
在院子里停留片刻后,三人走向别墅主体建筑。
推开虚掩的木质大门,一股混合着尘土和霉变的气味扑面而来。
屋内依稀可见当年的装修考究,但时光与荒废已无情地留下了印记:地板上积着厚厚的灰尘,脚踩上去留下清晰的脚印;墙角挂满了蛛网,像灰白的幔帐;几扇窗户的玻璃碎裂,残留的碎片如獠牙般嵌在窗框上。
“章恒同志,这里就是第一现场。”陈刚的声音在空荡的屋子里显得格外清晰,带着回音,“当年,地上、墙上……到处都是喷溅的血迹,那对老夫妇,是在一楼的卧室里被发现的,身中多刀,场面……很惨。”
章恒在一楼大厅中央驻足,缓缓闭上双眼。
强大的直觉开始发挥作用,尽管未曾亲历当年现场,但脑海中却依据卷宗描述和此刻的感受,开始拼凑、还原出一幅幅动态而血腥的画面,仿佛黑白默片在颅内无声放映。
他推开一楼卧室的门,走了进去。
房间里光线晦暗,空气凝滞。
他仔细勘察着每一个角落,目光扫过剥落的墙皮、腐朽的家具,脑海中对应的画面愈发清晰,甚至仿佛能听到受害者绝望的喘息和凶徒疯狂的嘶吼。
在陈刚的引导和讲解下,章恒和邓飞亮在这栋弥漫着死亡气息的别墅里,上上下下仔细勘察了一个多小时,方才离开。
虽然并未找到实质性的新线索,但此行收获颇丰。
相较于卷宗上冰冷的文字和照片,亲临其境的感受更为直观、强烈。
章恒的脑海中,那段尘封的历史仿佛被激活,他感觉自己几乎“看”到了十二年前那个恐怖夜晚的模糊影像。
回到青阳分局,已是日头偏正午。
草草吃过午饭,章恒又坐回自己的位置,再次摊开那叠厚重的卷宗。
邓飞亮很识趣,见章恒眉宇间笼罩着凝思的神色,知道他已经进入了某种专注状态,便自觉保持安静,不去打扰。
去过案发现场,再重新审视这份卷宗,感受已然不同。
那些铅字仿佛活了过来,细节更加立体,一些更深层、更隐蔽的关联,开始在他脑海中若隐若现地浮现。
“当年的专案组推断,这是流窜作案,应该是一伙外地人窜到青石镇,盯上了家境殷实的丁家,然后入室抢劫,杀人灭口……”章恒默念着这个结论。
直觉告诉他,这个方向大抵没错,本地人作案的可能性较小,流窜作案的特征更明显。
而这,也正是此案最难啃的骨头。
既然是外来流窜人员,身份便如大海捞针,难以确定,无法锁定犯罪嫌疑人身份,破案便无从谈起。
所以,破局的第一步,必须搞清楚:这伙人,到底是谁?
可从哪里才能找到关于他们身份的蛛丝马迹呢……
1990年,天网监控根本就没有,刑侦技术手段也相对落后,想查明几个外来流动人员的身份,谈何容易?难,太难了……
从午后到黄昏,章恒一直深陷在这个核心问题里,苦苦思索着切入点。
脑海中似乎有灵光偶尔闪烁,能隐约触摸到某种可能性,但那感觉又如此缥缈,如同指尖流沙,难以把握和捕捉。
“咚、咚、咚。”
几声沉稳的敲门声,打破了三中队大办公室的宁静,也打断了章恒深沉的思绪。
办公室里的其他人闻声也纷纷抬头望去,脸上瞬间写满了惊愕。
只见分局一把手叶青山正站在敞开的门口。
而更让人心惊的是,他身后还跟着市局一把手黄建喜,以及市刑侦支队长王广浩等一众领导。
霎时间,整个办公室落针可闻,所有人心头都掠过一丝惊诧:怎么来了这么多大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