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线索有限,召开案情分析会 (第1/2页)
身为刑侦大队的副大队长,章恒在初步勘察后,暂时退出了那片被血腥与死亡笼罩的空间。
他深知不能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现场勘查工作这些事情完全可以交给技术队的同事们去完成。
他站在警戒线外,深深吸了一口室外清冷的空气,试图驱散肺腑间那股萦绕不散的血腥与死亡混合的气息。
尽管只是初步查看,但那现场呈现出的几个关键特征,已经如同烙印般刻在他的脑海里,让他对案件的性质和难度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
邓飞亮和周康两人因为职责所在,一直在外围紧张地维持着秩序,尽力将好奇而惶恐的村民们隔离在警戒线之外。
看到章恒面色凝重地走出来,两人立刻快步迎了上去,眼神中充满了探询与急切。
“章队,里面情况怎么样?”邓飞亮压低声音,率先问道。
章恒缓缓摇了摇头,嘴角泛起一丝无奈的苦笑,他的目光扫过周围仍未被完全驱散的村民,语气沉重:“现场破坏得非常严重,早期进入的村民几乎把可能的痕迹都踩乱了。而且……”
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带着一种职业性的敏锐判断,“我发现凶手在离开前,刻意打扫、清理过现场,一些本该留有痕迹的地方,显得过于‘干净’了。”
听到这话,邓飞亮和周康的脸色瞬间变得更加难看,眼神中流露出前所未有的凝重。
情况比他们预想的还要糟糕!
凶手不仅残忍,还具备相当强的反侦察意识,懂得破坏和清理现场。
再加上前期不可逆的破坏,这个案子的侦破难度,无疑被提升到了地狱级别。
两人一时都沉默了,胸口仿佛被一块无形巨石压住,连呼吸都觉得有些困难。
而凶器的搜寻工作,也印证了他们的担忧。
尽管刑警们几乎将商店内外、连同周边水沟、草丛、垃圾堆等所有可能丢弃凶器的地方像梳头一样梳理了数遍,那件(或那些)夺走两条人命的凶器,却如同人间蒸发了一般,不见丝毫踪影。
居然没有找到凶器!
这个结果让章恒的眉头锁得更紧。
他再次转身,义无反顾地重新踏入那片令人不适的区域。
这一次,他的观察更加专注,更加细致,仿佛要将每一寸地面、每一件物品都纳入脑海进行分析。
他甚至在几个关键位置停下来,闭上双眼,排除一切视觉干扰,仅凭在现场感受到的“气息”和逻辑推理去感知、去回溯。
片刻后,他睁开眼,基本能断定:凶手极有可能将作案凶器随身带离了现场,并未在附近丢弃。
连至关重要的作案工具都无法确定,案件的迷雾似乎又浓郁了几分。
一旁的胡志华副局长同样一脸凝重,眉宇间笼罩着化不开的阴云,身为主管刑侦的领导,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晰地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压力。
他走到章恒身边,声音有些沙哑,缓缓道:“章恒同志,这个案子……估计很难,将会非常棘手。”
章恒完全认同这一点,他微微颔首,目光依旧锐利地扫视着现场:“我也有同感,难度确实不小,到目前为止,我们暂时还没有发现指向性明确的有效线索。”
胡志华叹了口气,道出了最核心的困境:“没有有效线索,就意味着我们很难锁定凶手的身份。不知道凶手是谁,想要在茫茫人海中将他揪出来,基本上难如登天。”
但这又是影响极其恶劣的命案,两条人命的重量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
“命案必破”不仅是上级的要求,更是他对受害者家属,对社会公众的承诺。
这是他履新副局长以来接手的第一起大案,不知有多少双眼睛在暗中注视着,若不能及时侦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他内心无比渴望能快速破案,可现实摆在眼前,线索寥寥,难度超乎想象。
忙碌持续到临近中午,初步的现场勘查工作暂告一段落。
胡志华、章恒等人决定先撤回分局进行初步汇总,只留下技侦的人员继续在现场进行更为精细的勘验和证据固定。
坐在返回分局的警车上,车内气氛压抑。
胡志华靠在座椅上,双目微闭,面色始终凝重,一言不发,那无形的压力仿佛有形之物,弥漫在车厢的每一个角落。
章恒虽然面色相对平静,但大脑却在飞速运转,一刻不停地思考着这起案件。
凶手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临时起意还是蓄谋已久?
是熟悉本地情况的内部人员,还是毫无瓜葛的外来流窜犯?
如果是本地人作案,调查范围相对固定,排查起来尚有迹可循;但如果是外地人流窜至此,随机选择目标作案,得手后便迅速逃离青阳区,甚至已经离开了白云市,那么想要将其缉拿归案,无疑是大海捞针,难度系数将呈几何级数增长。
下午时分,市局副局长黄建喜一行风尘仆仆地赶到了青阳区分局。
辖区内在短时间内接连发生恶性命案,他本应第一时间亲临现场,但今天上午在省厅有一个关于近期社会治安形势的重要会议,让他无法脱身。
而那个省厅会议的主题,恰恰就是重点讨论最近几个月以来,江南省范围内命案频发的严峻态势。
据通报,短短两三个月时间,全省已接连发生四起恶性命案,而仅仅白云市一个地市,就独占了两起!
不到一个月前,宁水县一家三口被杀的灭门惨案尚未告破,血迹未干,今天,青阳区椿树村再次发生两人被杀的惨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